• 索 引 号:FJ00120-3000-2007-00148
  • 发布机构: 福建省农业厅
  • 备注/文号: 闽农函〔2007〕233号
  • 目录名称:其他
  • 公文生成日期:2007-12-11
  • 有效性:有效
  • 内容概述: 关于“政和工夫”红茶地理标志商标证明的函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政和工夫”红茶地理标志商标证明的函
来源:本网 2007-12-11 00:00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政和工夫”红茶地理标志商标证明的函
闽农函〔2007〕233号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
茶业是政和的传统主导产业,全县现有茶园面积8万亩,年产茶8000吨,是福建省茶叶主产区之一。“政和工夫红茶”因其加工精细,颇费工夫,故得名。作为地域性品牌和特色产品,政和工夫红茶是融汇政和的自然生态条件、传统加工工艺、适制茶树品种及人文渊源,经过长期实践、培育、挖掘、创新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其“香高、色艳、味浓”的品质特征享誉海内外,历久不衰。
为创建知名品牌,推动“政和工夫”红茶的发展,政和县茶叶技术推广总站申请注册“政和工夫”红茶证明商标。我厅根据《证明商标管理规则》的要求,特出具以下证明:
一、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内容
商标名称:“政和工夫”红茶
商标类型:证明商标
注册类别:第30类
商品项目:茶
二、证明商标所标示的地区范围
使用“政和工夫”红茶证明商标的产品生产地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政和县行政区内(东经118°33′—119°17′,北纬27°05′—27°23′之间)共9个乡(镇)、1个街道办、三个国有农茶场。即东平镇、石屯镇、星溪乡、铁山镇、岭腰乡、外屯乡、镇前镇、杨源乡、澄源乡、熊山街道办、稻香茶场、县良种场、营前农场。
三、证明商标所标示的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征
政和工夫红茶具有“香高、色艳、味浓”的品质特征。其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齐,色泽乌润、毫心金黄;内质滋味纯和甘浓、紫罗兰香浓郁、汤色叶底红艳,几经冲泡,汤色明亮,韵味尤存,余香绵绵。
四、证明商标所标示的地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1、政和工夫红茶的历史渊源
政和工夫红茶始制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最初由江西茶商赵老板(名失传)来政和倡制工夫红茶,先在遂应场村(今锦屏村)用高山区小茶制造“仙岩工夫”。当时政和工夫红茶产区是以遂应场为中心,由于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加上加工工艺精细,所产工夫红茶品质特佳,运到福州茶行备受青睐,售价倍高,相传福州茶行每年都要等“仙岩工夫”出产后才开市。当时由于茶商云集,设庄监制,仅遂应场一乡,盛时茶庄多达二十余家,茶叶产销兴旺;同时,商家牌号林立,商标名目繁多,其中尤以“万先青牌号”商标、“遂应场仙岩工夫”最为出名。名牌既出,冒牌亦多,鱼龙混杂,掺杂使假,销路渐衰落,嗣后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政和县发现大白茶树品种(即仙岩大白茶树,原名政和大白茶),由于品种优良,得以大量繁殖。其后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本地茶商叶之翔等人用政和大白茶树鲜叶制造工夫红茶,即今之“政和工夫”,名声更大,声誉重振,与福鼎县之“白琳工夫”、福安县之“坦洋工夫”合称闽红三大工夫茶。据统计,十九世纪中叶(1933—1936年)最高年产量达一万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红茶生产得以快速发展,全县年产红茶达1000吨,近年试制成功的金丝猴、黄金龙等高级系列精品红茶得到客户充分肯定,产品远销欧盟、俄罗斯、内蒙古、京、津、鲁、沈阳等地。
2、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茶树为山茶科山茶属茶种,常绿乔木、小乔木或灌木。适宜在气候温和,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年降雨量在1000—1500㎜,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PH值在4.5—6.5之间的红壤或红黄壤,多散射光环境条件下生长。
“政和工夫”红茶产地属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区.产区内群山环抱,峰峦竞秀,溪涧争流。年平均气温14.2—18.5℃,年降雨量1600㎜左右,空气湿润、多雾、多散射光,微域气候独特。产区土壤以红壤、红黄壤为主,土层深厚,平均厚度达1米以上,土质疏松,属中壤。有机质含量为3.14%,全氮平均含量0.65%,全磷平均含量0.097%,全钾平均含量2.74%,PH值在5.4—6.2之间。山地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至今仍保持较好的植被和物种多样性。以上土壤、气候、生态条件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营养元素和理想的生长发育环境,成就了“政和工夫”红茶独特优异的品质特征。
3、加工工艺精湛
“政和工夫”红茶鲜叶采摘、管理标准严格,方法讲究。一是采摘标准严格,待茶树新梢长出一芽二、三叶后,将嫩梢采下。二是鲜叶储运讲究,鲜叶采摘后用竹篮或竹篓及时运回,置室内通风干燥处萎凋。做到“三分开”,即早晚鲜叶分开,干湿鲜叶分开,不同品种鲜叶分开,以确保鲜叶原料质量。
“政和工夫”红茶属全萎凋茶,其加工分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初制工艺是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将鲜叶均匀地薄摊萎凋,使鲜叶正常而均匀地失水,酶逐渐活化,多酚类化合物开始氧化,并引起内含产生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萎凋适度后,转入揉捻工序,使叶细胞损伤,茶汁外溢,加速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为形成红茶特有的品质奠定基础;揉捻工序后,转入发酵工序。根据鲜叶内含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人为地创造变化条件,促进多酚类等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促进政和工夫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形”品质形成;发酵工序完成后,转入干燥工序,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固定萎凋、揉捻、特别是发酵所形成的品质,形成毛茶。政和工夫红茶的精制是采取“单级付制,多级收回”的方法,其工艺流程包括:毛茶—筛分—风选—拣剔—拼配匀堆—补火—产品包装。至此,政和工夫红茶生产所必备的“天”(适宜的气候环境)、“地”(产地的土壤地理特征等)、“人”(精湛的采制技术)、“种”(优良的茶树品种)四者相得益彰,成就了政和工夫红茶“香高、色艳、味浓”的品质特征。
五、政和县茶叶技术推广总站简介
政和县茶叶技术推广总站为全民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茶园生产管理、规划品种布局、低产茶园改造、茶叶加工等技术指导;推广新产品、新农药、新机械的应用;制定茶叶行业管理标准,协调贸、工、农关系,论证茶叶行业重大项目并参与监督实施;开展茶叶经济调研,信息反馈。目前,总站共有在职人员8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人。总站内设茶叶检测中心(于2000年7月成立),配备茶叶检测气相色谱仪2台,感观评审检验室以及所需的恒温箱、筛分机、灰分检测炉等,能检测有机磷、有机氯、菊酯类等农残项目,并能检测出口欧盟、日本等国茶叶必检项目,同时,还能检测茶叶灰分、水分等感观指标。作为“政和工夫”红茶证明商标注册申报主体,政和县茶叶技术推广总站具备了“政和工夫”红茶证明商标的监督、管理、检测和控制能力。
特此证明。
 
 
 
                     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主题词:农业 茶叶 商标证明 函
 抄送:政和县茶叶技术推广总站,存档
 
福建省农业厅办公室              2007年12月11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