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FJ00120-2500-2025-00022
- 发布机构: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 备注/文号: 闽农种植〔2025〕2号
- 目录名称:其他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3-11
- 有效性:有效
-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大力推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的通知
闽农种植〔2025〕2号
各市、县(区)农业农村局: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的通知》(农农发〔2025〕2号)要求,为进一步发挥我省再生稻生产的技术优势、巩固创新成果,着力扩大再生稻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我厅组织制定了《大力推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请你们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3月1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大力推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
再生稻“一种两收”,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米质优、减肥减药、省种省工、增产增效、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种轻简化、绿色化的高效稻作方式。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优化种植模式,提高两季单产,增加生产效益,大力推进再生稻生产稳定发展,制定本工作导引。
一、总体要求
以“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核心,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等“五良”融合,构建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优化创新“稻-再-菜”“稻-再-油”等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增加稻谷总产、优化粮食结构,保持再生稻单产领先水平,着力推动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发展,坚持分步推进、不断创新,充分挖掘中稻区、单双混作区再生稻的高产潜力,创新发挥“稻-再-菜(肥)”“稻-再-油”等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提质增产增效潜力,大力推进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产不断提高、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2025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实现“头季稻+再生季”年平均亩产850公斤以上,再生季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其中示范片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到2030年,全省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0万亩,力争“头季稻+再生季”年平均亩产950公斤以上,大面积平均亩产达到“吨粮”(1000公斤以上),再生季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其中示范片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闽西北再生稻主产区
1.区域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区,包括浦城、建阳、建瓯、武夷山、顺昌、光泽、尤溪、沙县、长汀、上杭等重点产区,主要产区为中北部海拔300-500米、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中稻区和海拔300米左右的单双混作区,现有再生稻面积约15万亩,占全省再生稻面积的80%以上,再生季平均亩产约280公斤。
2.制约因素。再生季产量形成关键期(孕穗期至成熟期)光温不同步,花期有遭遇秋寒风险;丘陵山地耕地比例高,耕地比较细碎分散,地下水位高,易引起土壤排水不良,头季收获时机械碾压造成稻桩受损,容易导致产量不高不稳。
3.目标任务。重点打造“稻-再-油(菜、肥)”等模式,从品种筛选应用、精准播种、工厂化育秧、适当密植、低留稻桩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适宜农机,减少机械碾压等措施,着力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2025年该区域再生稻面积发展到16万亩;到2030年发展到23万亩。
(二)闽东南多熟制发展区
1.区域分布。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宁德、漳州等温光资源充裕的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福清、连江、长乐、罗源、闽清、仙游、蕉城、福鼎等产区,现有再生稻面积约3万亩,平均亩产约250公斤。
2.制约因素。再生季生长期间是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季节,因灾倒伏减产风险较高;再生稻生产效益与沿海区域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差距较大,农民种植再生稻的意愿不强,影响再生稻面积进一步扩大。
3.目标任务。打造“稻-再-菜(肥)”等一年多熟模式,重点突出早熟、优质。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优良品种,采取精准播种、适当密植、适宜农机、茬口安排等措施,扩大再生稻面积,提高单产,实现粮经双丰收。2025年该区域再生稻面积发展到4万亩;到2030年发展到7万亩。
四、主攻方向
(一)品种筛选推广
以“头季产量高、耐机械碾压、再生能力强、耐高温、抗性好、米质优”为目标,加大不同生态区适宜全程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品种选育筛选,力争每年筛选出1-2个适宜头季稻机收的再生稻品种,满足作物茬口搭配和品种更新换代需要。闽西北地区品种筛选以适应“稻-再-油(菜、肥)”等模式为主,重点是迟熟、高产、优质,力争高产田两季亩产超“吨粮”;闽东南多熟区品种筛选以优质、早熟、抗倒伏、满足“稻-再-菜”模式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7-9月茬口空闲,多收一季稻,实现粮经双丰收。
(二)农机装备提升
针对头季稻机收碾压损失率高、再生稻生产配套农机短缺等问题,促进科研单位与农机企业联合攻关,研发、改进现有水稻收获装备,筛选出碾压率较低的收获机具,推进农机推广应用。同时,加强机手培训,提高再生稻头季机收作业水平,减少头季机收时对稻桩的碾压损伤率。继续加大对再生稻生产机械化的扶持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具。
(三)技术集成配套
着力推动再生稻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力机型的“三主融合”,构建“稻-再-肥(菜)”超高产技术模式和“稻-再-油”绿色栽培技术模式。“稻-再-菜(肥)”超高产技术模式重点集成应用高产品种、工厂化育秧、叠盘暗出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二次烤搁田等农机农艺措施,实现高产高效。“稻-再-油”绿色栽培模式通过选用优质、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和油菜品种,合理调节作物茬口安排,集成应用水稻全程机械化和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粮油双丰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产区要制定再生稻发展工作方案,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及时研究部署发展再生稻生产的相关工作,推动政策、资金、措施、技术、主体落实,联合科研力量,整合技术力量,形成发展再生稻生产的工作合力,协力推动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指导服务。各产区要建立再生稻绿色高产高效样板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指导服务、培训观摩活动,构建“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协同带动模式,提高再生稻关键技术的到位率。开展专用收获机械、宽窄行种植、精准施肥等试验,深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提高再生季蓄留成功率。
(三)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再生稻品种选育筛选、专用收获机械应用、规模种植主体培育、大面积单产提升、催芽肥补贴、专用肥示范、专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片建立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四)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再生稻生产的经验做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推介涌现出来的好模式、好典型,宣传推介再生季大米质优、绿色优点,大力培育再生稻稻米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户种植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全社会对再生稻的认识,营造发展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