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病虫发生与防控

2020年早季中后期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分析(2020年第12期)

来源:省植保总站 发布时间: 2020-05-28 16:33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根据当前水稻病虫发生基数、早季中后期发生趋势分析调查表、结合历史资料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早季中后期水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1460万亩次。

  一、发生趋势

  (一)稻飞虱:预计偏重发生。双季早稻发生面积65万亩次;中稻预计发生面积370万亩次。

  (二)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至偏重发生,双季早稻发生面积50万亩次,中稻发生面积250万亩次。

  (三)螟虫:预计二化螟偏轻至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三化螟轻发生,双季早稻二化螟发生面积38万亩次,中稻发生面积175万亩次;双季早稻三化螟发生面积5万亩次,中稻发生面积15万亩次。

  (四)稻瘟病:预计双季早稻稻瘟病总体偏轻发生,局部地区的感病品种穗瘟有偏重发生的可能,发生面积12万亩,其中叶瘟7万亩,穗瘟5万亩;中稻稻瘟病中等发生,局部地区的感病品种及老病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5万亩,其中叶瘟30万亩,穗瘟45万亩。

  (五)稻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双季早稻发生面积51万亩;中稻发生215万亩。

  (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预计双季早稻轻发生,中稻偏轻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

  (七)稻细菌性条斑病:预计双季早稻轻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中稻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6万亩。

  二、预测依据

  (一)当前病虫发生基数

  1、稻飞虱:截至5月20日,全省单灯平均候诱虫量252头,较去年同期减少68.7%。灯下于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5月中旬中,出现小范围百只级至千只级的突增峰,如同安、仙游、新罗、尤溪、古田、永泰、武夷山等县(市、区) 单灯候诱集量分别为1146头、837头、5692头、6795头、2749头、606头、3788。 5月20日全省田间调查,虫量较去年同期少,以若虫为主,平均百丛虫量208头、较去年同期减少35.2%,各地百丛虫量一般58~534头、高的达1013头,百丛卵量一般86~520粒、高的达9800粒。其中大田县普查平均百丛虫量230头;云霄县普查平均百丛虫量58头;永泰县普查平均百丛虫量375头,福清市普查平均百丛虫量534头;新罗区普查平均百丛虫量410头;仙游县普查平均百丛虫量93头;浦城县普查平均百丛虫量160头。

  2、稻纵卷叶螟:据各县(市、区)植保站5月20日调查,第二(1)代稻纵卷叶螟全省平均亩蛾量227头,是去年同期4倍,平均百丛幼虫量11 头,是去年同期4倍,为历史罕见。其中,同安区平均亩蛾量4659头,最高10950头,平均百丛卵量800粒,平均百丛幼虫量402头,平均卷叶率4.5%;仙游县平均百丛幼虫量40头,高的百丛幼虫量300头,平均卷叶率2.3%、高的达24.3%;新罗区平均亩蛾量152头、高的达480头,平均百丛幼虫量16头、高的达32头,卷叶率0.3%~1.3%;长汀县平均亩蛾量700头,最高亩蛾量1248头,平均百丛幼虫量12头,平均百丛卵量23粒,平均卷叶率3%;龙海市平均亩蛾量377头,平均百丛幼虫量55头,平均卷叶率2.1%。

  3、二化螟:今年二化螟冬后亩残虫量平均为4382头,比去年增64.5%,平均死亡率9.9%,较去年高了5.8个百分点;三化螟冬后亩残虫量平均为100头,较去年增19.3%,平均死亡率2.2%,较去年低0.5个百分点。当前一代二化螟已进入幼虫盛发期,总体中等发生。根据各监测点近期调查,一代二化螟全省单灯平均诱蛾量197头,较去年少35.7%。一代二化螟全省平均亩幼虫量428头,与去年同期相近,一般亩幼虫量126~3523头,最高亩幼虫量3600头,平均株枯鞘率0.86%,一般株枯鞘率0.13~6.2%,高的株枯鞘率11.7%;三化螟全省平均亩幼虫量9头,较去年减12%,一般亩幼虫量16~60头,最高970头,枯心率0.01%~0.25%。

  4、稻瘟病:据各监测点对当地稻种带菌率测定,主裁品种均不同程度的带菌,其中稻瘟病菌的带菌率平均为0.98%,较去年高0.16个百分点。当前早稻区叶稻瘟已不同程度发生危害,全省平均病叶率0.27%,较去年同期减0.95个百分点。如华安县平均病叶率0.2%,福安市病叶率5.2%,福鼎市平均病叶率0.1%;上杭县病叶率1.7%~12.5%,发病品种为佳辐占。

  5、纹枯病:据各监测点冬后调查,各类型田纹枯病菌核量平均每亩6.6万粒,较去年多14%。当前早稻田间纹枯病全省平均病丛率4.6%,平均病株率1.28%。其中,新罗区平均病丛率11.7%,病株率2.3%;上杭县病丛率3%~15%,平均病丛率6.2%;永定区平均病丛率15%,病株率7.3%。

  6、南方黑条矮缩病:到目前为止,我省早稻田间尚未发现南方黑条矮缩病。但南方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的虫源地已不同程度发生危害。

  (二)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发生流行

  据省气候中心预报, 6~7月份平均气温正常至偏高1.0℃以内。雨季从4月27~30日开始,较常年偏晚(常年4月24日);7月2~5日结束,较常年略偏晚(常年7月1日)。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份,中北部偏多1~3成、南部偏少1~2成。预计,今年登陆或影响我省的台风有7~9个,较常年(6.9个)偏多,其中7月2个。总之,气候条件有利于中北部稻区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螟虫发生为害以及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迁入为害。

  (三)稻作制度及栽培条件有利于病虫发生为害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我省稻作类型、种植品种复杂多样,田间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桥梁田多,为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害虫的辗转为害和繁殖提供有利的生境。由于早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各地主栽品种多为优质稻系列,抗病品种占比低、部分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有利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发生流行。

  鉴于早季中后期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的态势,各地农业植保部门务必加强水稻“两迁”害虫、螟虫、稻瘟病等重大病虫系统监测,在关键节点,组织农技人员加强面上巡查,及时准确掌握发展动态,发布病虫预警信息,为领导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