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病虫发生与防控

2020年晚季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分析(2020年第17期)

来源:省植保总站 发布时间: 2020-07-14 16:27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2020年我省早季水稻主要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18万亩次,较去年增17.9%。以“两迁”害虫发生较为突出。

  一、晚季病虫发生趋势

  根据各市、县(区)中稻及一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调查、当前水稻病虫发生情况、水稻生育、历史资料和气象条件及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0年晚季水稻主要病虫总体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30万亩次。

  (一)稻飞虱: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75万亩次。

  (二)稻纵卷叶螟: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00万亩次。

  (三)二化螟:预计中等发生,闽南稻区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次。

  (四)三化螟:预计轻发生,发生面积18万亩次。

  (五)黏虫:预计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次。

  (六)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45万亩。

  (七)稻瘟病:预计偏轻发生,穗颈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5万亩。

  (八)稻曲病: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0万亩。

  (九)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预计轻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6万亩。

  (十)细菌性条斑病:预计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

  二、预测依据

  (一)当前病虫基数较高 根据各监测点监测,稻飞虱早稻一般百丛虫量353~3500头,多的百丛虫量6000头;中稻百丛虫量240~1800头,高的百丛虫量2630头,百丛卵量151~2000粒。稻纵卷叶螟早稻一般亩幼虫量2947~10800头,多的亩幼虫量29000头;中稻亩幼虫量1417~7837头,高的亩幼虫量47600头,亩卵量435~8000粒,高的亩卵量21943粒。早稻二代二化螟亩残虫量200~3050头,高达每亩5500头,螟害率0.28%~11.2%;中稻二代二化螟亩幼虫量277~2230头,多的亩幼虫量2750头,平均枯鞘率0.54%,高达25%;早稻三化螟亩残虫量18~380头,高达每亩520头,螟害率0.05%~0.8%;中稻田间三化螟亩幼虫量30~210头,高达每亩570头,枯心率0.05%~0.9%。稻瘟病、纹枯病发病点多、面广,菌源基数丰富;全省稻区均有一定量的南黑条矮缩病毒源,潜在流行的风险较高。

  (二)气候条件有利病虫发生流行 据省气候中心预报,7~9月平均气温24~30℃,较常年偏高1~2℃;总降水量沿海500~800毫米、内陆300~500毫米,北部偏少1~2成、南部偏多1~2成,月份分布极不均衡,其中7月偏少1~2成,8月偏多1~2成,9月北部偏少1~2成、南部偏多1~2成。预计未来登陆或影响我省的台风7~8个(略偏多),月份分布:7月1个、8月2个、9月2~3个、10月及以后2个。总之,7~9月份,气温、湿度适宜,利于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螟虫发生为害及“两迁”害虫回迁和黏虫迁入为害。

  (三)栽培条件对病虫发生有利 随着早稻的成熟,“两迁”害虫将向中、晚稻田转移为害及异地虫源随着风雨迁入;各地中、晚稻主栽品种多为优质稻系列,抗病品种占比低、部分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以及在高水肥的栽培条件下,稻田郁蔽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