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屏南县锚定特色、深耕产业,使食用菌这一传统产业迅速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立足特色 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

长桥镇半圳茶树菇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是有着日产3万菌包自动生产线的“菌包中心”,同时也是屏南多菌类的开发、周年栽培的“集结中心”。
依托长桥镇食用菌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发展项目,半圳村经济合作社建起了27座爱尔兰温控大棚。今年3月起,合作社负责人何韵辉让红托竹荪“住进”温控大棚,“恒温、恒湿、恒氧”的立体种植模式让何韵辉对红托竹荪的标准化种植也有了底气。

近年来,屏南县积极调整食用菌产业品种结构,在控制香菇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三大品系、八个菌类”,提高非木生菌类的比例份额,实现多种菌类的系列开发,构建起“多元化”食用菌发展格局。
为找准屏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屏南县进行非木生菌的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从北方引进的21个新品种中筛选试验,找到适合高山栽培的滑菇,在屏南县域大面积示范推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屏南县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滑菇生产基地县。
“多子落”而“一盘活”。屏南县不断加大对茶树菇、香菇、滑菇和黑皮鸡枞等食用菌周年设施栽培、标准菇房栽培的探索,实现主要菇类品种工厂化、标准化周年栽培,探寻多菌类品种开发,有力激活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联农带农 接轨“花样式”乡村振兴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屏南培育了从原料供应、菌包(棒)生产、接种、培养与栽培管理、产品烘干、销售、废菌渣循环再利用等分段式生产经营的专业队伍,专业化分工渐趋成熟。
专业化菌包加工正成为屏南县食用菌产业链的一个新兴行业。
晨曦微光,代溪镇玉洋村韦进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标准化菌棒加工流水线便开始运作,每日可生产5万袋菌棒,运往各农户养菌棚。像这样的菌棒加工厂,玉洋村还有6个。以食用菌(香菇)为主导产业,玉洋村种植食用菌700亩,约2200万袋,产值1.3亿多元。
这样“企业或合作社+加工中心+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屡见不鲜。

在屏南县熙岭乡塘后村,绵亘三十亩的设施大棚连起食用菌产业的新版图,一种食用菌生产“家庭模式”正托举起乡村的“共富梦”。
据悉,屏南县熙岭乡塘后村经济合作社采取“集体建设、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形成滑菇、夏香菇等多元品种周年种植体系,推动熙岭乡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同时,村集体通过出租菇棚每年增收达18万元,达到村民、村财双增收的效果。
精铸产业 打造“进阶型”菌业强县
屏南县以“国家(福建)珍稀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和“屏南县食用菌产业园区(集群)建设”专项债项目为契机,完善县主要食用菌生产乡镇的配套基础设施,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量与品质,持续做强做优二产三产,补齐发展链条短板,推进屏南县食用菌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延伸,增加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打造“进阶型”菌业强县。
从“经济型”跨向“生态型”。
屏南人工种植茯苓项目充分利用松木材料种植茯苓,极大提高松木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茯苓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并加强木腐生菌代用料的推广应用,引导推广食用菌的菌棒菌渣多级利用,发展食用菌生态型产业为目标,重视栽培原料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避免食用菌栽培废料成为新的污染源,生产农作物优质有机肥,全县有利用菌渣生产有机肥4家,达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从“单一型”转向“融合型”。
乘着屏南县食用菌产业园区(集群)建设东风,鲜珥家强力打造“银耳等食用菌精深加工生产线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农产品初加工880平方米食用菌SC车间、农产品深加工650平方米银耳罐头SC车间。

目前,鲜珥家全资年产3000吨的银耳羹自有标准工厂,自有2个标准实验室,通过质量把关、口感酿造,其自主研发的王小珥产品深受市场欢迎。鲜珥家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开拓具有专门供应链、线上全覆盖的销售渠道,利用电商直播、品牌推介,推动屏南食用菌“走出深闺”、走向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