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回应 > 回应关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在全面提升

来源:全国农村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 2022-02-07 11:34
相关文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完成,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指明了方向。

  树立系统观念,使环境整治和重点突破有机贯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城乡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重点突破和综合整治,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从近些年农村改厕总体状况看,改厕质量是好的,获得群众普遍认可,但一些地方还存在厕所不能用不好用、农民不愿用不会用等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为此,农村改厕,须立足求好不求快,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抓好模式选择和质量管控,统筹做好前端和后端,与生活污水治理协同推进,稳步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吨水投资成本高、管网建设难度大、运维保障不足等实际困难,要按照优先治理区域、重点整治区域、典型地区、居住分散地区等分区分类推进治理,结合村庄规划和实际条件,因地制宜采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集中或者分散处理设施等处理方式,鼓励采用生态处理技术,同时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台账并开展治理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三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针对偏远地区农村垃圾处理难问题,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垃圾处理模式。四是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持续开展规划设计下乡,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营造留住乡愁的村庄环境。

  注重长效推进,使环境整治和常态工作深度融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持续推进、久久为功。首先,从工作体系上保障长效推进。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相继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五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格局。其次,从治理机制上保障长效推进。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路长制,并鼓励向村级延伸,统筹抓好生态资源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再次,从建管机制上保障长效推进。一方面,健全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合力共建机制,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完善环境整治工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另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按照“三分建、七分管”原则,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同时搭建“互联网+智慧运维”平台,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系统,做到即时录入信息、即时在线监测、及时调度整改。此外,从资金投入上保障长效推进。探索建立省市县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金融积极支持、农民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做到财政资金上稳定增加、扩大有效投资上优先安排、土地出让收益上重点支持,鼓励县市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依法合规使用政府债券筹集资金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改厕商业保险试点。同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最后,从考核机制上保障长效推进。注重“一体化”考核,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环保督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等紧密结合、一体推进,对成效明显的地方持续实施督查激励。

  畅通良性循环,使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互促互进。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环境整治和生态经济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过生态经济促进环境整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抓住消费升级契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积极引导农牧结合、种养对接和第三方公司运营,推广“干清粪—污水沼气池发酵处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和污水肥料化利用等种养结合模式,彻底处理畜禽粪污问题,有效根治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加快推动秸秆变肉、秸秆变纸,实现变废变污为宝、就地就近利用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环境整治促进生态经济。以环境改善带动乡村旅游及配套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县域乡村旅游精品村、精品点、精品民宿,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地方农产品销售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形成农村“好生态”变农民“鼓钱袋”的良性循环。同时,建立环境整治和生态经济互促互进保障机制。针对农村废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重点任务,组织科研院校、企业集中开展研发攻关,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问题,要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推行“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形成品牌效应;针对生态产品面临的假冒伪劣风险,要加强防伪标识认证和产品直供通道,完善配套服务。

  激发主体动力,使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相得益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关键是让环境改善与乡风文明相互滋养,真正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的内生动力。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动员优势,充分利用村广播室、宣传栏、微信群、群众会等载体,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注重从娃娃抓起,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卫生宣传进校园”等活动,大力推进健康村镇建设,不断提升农民卫生意识和文明健康素养。二是发挥示范带动。发挥党员干部、乡村能人等示范带头作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推行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习惯。三是强化制度促动。鼓励将村庄环境卫生、“门前三包”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引导农民在自理、自治、自行监督中培育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四是注重美育感化。加强村庄风貌引导,统筹保护利用村庄形态和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集成乡村之美;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建设,培养专兼结合的乡村美育师队伍,举办具有乡土味道的特色美育活动,发现乡村之美;进而激活“美”的力量,让乡情美景作育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化育美丽家园,升华乡村之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