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回应关切

因地制宜建设和美乡村,从哪四步入手?

来源:全国农村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 2022-12-12 11:47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目标,这一新论断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因地制宜编制乡村建设规划

  要注重差别,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发展,注重空间布局,在差异化上下功夫。各地风俗人情不一,不能照抄照搬脱离本地乡村发展实际的情况。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的不同,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也不相同。故此,要加强省市县乡联动,完善村庄分类和布局,科学划定乡村各类空间管控边界,切实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合理确定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空间,确保规划和建设一盘棋。积极有序推进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立足本地特色,依托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盘活土地。科学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立足自身特色,推进三产融合,注重品牌化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和共同富裕。

  二、因地制宜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居住地,环境卫生质量决定居住质量。和美乡村建设,到处有散落的垃圾,污水横流,那不是理想的美丽乡村,要夯实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从群众最急需、最关心的农村交通、环境卫生、垃圾污水治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提升入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环境提升必须协同推进城市的人才、社会资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融合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治动力上,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让农村资源活起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

  三、因地制宜推动村容村貌提升

  不搞千村一面,大拆大建,张冠李戴,互抄作业,一哄而上,脱离实际把农村建设成公园花园。不能一动不动,村庄面貌倒退。农村的本质就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在现实的乡村建设上,美丽乡村建设好像是为了开民宿,乡村休闲旅游业。事实上,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是提升农民安居乐业感,安居乐业业态有多种,可以小工业、小五金、可以制衣服、可以来料加工、可以农产品加工,而不是以旅游为目标,事实上,也没有多少客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不盲从的跟风建设,严格筛选储备项目,聚焦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原则,切实加强项目论证。严格项目库监督管理,注重程序公开、信息公开、项目公开,制定出台“负面清单”,建立健全入库项目审核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杜绝形象工程。坚持“和而不同”,注重多样化、差异化,不追求“一刀切”式的整齐划一。鼓励村民庭院绿化栽植果蔬,量力而为的种植花草景木。引导村民推进村庄整治,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持村容不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加强农村公共设备设施的长效管理,培育农村专业人才,电工、水暖工、木工、油工、泥瓦匠、石匠等乡村工匠。加强助老服务、助餐服务、家政、卫生、清洁等就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四、要充分发挥组织的领导作用

  要让百姓有钱挣,住得下,生活的得好,乡村有产业,农民经营有效益,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切实发挥好党在基层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筑就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不管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建设和美乡村,所涉主题和内容相当多,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完成,要群策群力,发挥省市县乡党政和各级部门的“大合唱”,强化市县级党委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和美级村建设。坚持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农民参与和美乡村建设。要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明确管护主体,管护经费来源等。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落实运营维护经费,确保长期运行,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家园,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