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什么是生物育种?
陈明旺:生物育种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统称,主要包括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技术,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开展高效、精准、定向改良和品种培育。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问题2.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能带来哪些好处?
陈明旺:转基因技术是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为止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国际上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灾害损失,在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已成为国际农业科技战略必争的前沿领域。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2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42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种类从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拓展到马铃薯、苹果、苜蓿等32种植物,累计种植400多亿亩。在已批准商业化种植的主要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已接近饱和。全球范围内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比例为棉花79%,大豆74%,玉米31%,油菜27%。
问题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
陈明旺: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供需总体基本平衡。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粮食种植面积1176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产需平衡有余,谷物自给率超过95%,保障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目标。但是,由于受到人口增长、资源约束、气候变化等因素制约,我国粮食处于紧平衡状态,尤其是大豆、玉米的缺口不断扩大。
1.从大豆供给情况来看,一是我国大豆刚性需求旺盛、产量缺口大,进口依存度接近84%。二是大豆单产差距较大,2020年我国大豆单产为132公斤/亩,与世界平均单产185公斤/亩相比,相差53公斤/亩,单产提升空间较大。三是大豆生产成本较高,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为625.9元/亩,比美国和巴西分别高出31.2%和41.9%。目前,我国已有3个耐除草剂大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可降低除草成本30元/亩以上,较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亩均增收100元,同时可实现合理轮作。
2.从玉米供给情况来看,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亿亩左右,2020年总产量2.61亿吨,自给率约为95%,目前,我国玉米单产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以2020年为例,我国玉米单产为421公斤/亩,仅为美国的60%。我国已有4个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抗虫效果达95%以上,比对照玉米产量可提高7%-17%,减少农药用量60%,有效降低了生产投入成本,减少虫害后黄曲霉素污染,降低了除草剂风险。
问题4.我国如何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管理?
陈明旺: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遵循国际公认的、权威的安全评价标准与规范,借鉴了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做法,注重我国国情农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我国按照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安全证书5个阶段进行安全评价,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任何一个对健康和环境不安全的问题后都会立即终止。
问题5.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陈明旺:应该说通过安全性评价依法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与传统食品同等安全。
从科学角度看,转基因产品上市前需要经过食用的毒性、致敏性,以及对基因漂移、遗传稳定性、生存竞争能力、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生态影响的安全性评价,确保通过安全性评价、获得政府批准的转基因生物,除了增加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例如抗虫、抗旱等,并不会增加致敏物和毒素等额外风险。
从国际上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充分研究后得出结论,目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美国生产的50%左右的转基因大豆和80%左右的转基因玉米都在美国国内消费使用。据美国杂货商协会统计,美国市场上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2019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1200万吨,占欧盟大豆总消费量70%以上。
从应用实践看,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没有发生过一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监管制度,切实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问题6.目前,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水平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
陈明旺:我国是较早开展农业转基因研发工作的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863”“973”计划先后对棉花、水稻、大豆等作物的转基因研发工作进行部署。2008年国家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转基因研发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基因克隆从零星少量到数量质量双升,获得了抗病虫、耐除草剂、耐寒耐盐碱、养分高效利用、优质、高产等重大育种价值基因300多个,获得发明专利近3000项,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提高到99%以上,3个耐除草剂大豆和4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抗虫大豆、耐旱玉米、抗虫水稻、耐旱小麦、抗蓝耳病猪等已形成梯次储备。经过多年努力,农业转基因研发队伍和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了生物育种领军人才100多人,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研发大国,实现了从局部创新到“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整体跨越,为转基因产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7.我省生物育种及产业化应用情况如何?
陈明旺:目前,我省从事农业转基因研究的单位有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等,拥有研发人员150多人。经过批准的在研农业转基因项目23个,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水稻、甘蔗以及花生等作物的抗虫、抗病、耐储存以及品质改良等方面。
作为沿海省份,我省具有转基因产品进口加工得天独厚条件。目前,我省已向69家企业颁发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书,其中油脂企业3家、饲料企业66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