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绿色闽北 底色更鲜明——南平市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积极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来源:闽北日报 作者: 卢国华 朱曾溯 许鲁杰 发布时间: 2025-03-04 12:02
相关文章:

  成功获批探索建设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试点(整市域建设);获批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数量全省第一,实现全市县域全覆盖;累计认证绿色(有机)食品376个、数量全省第一;“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22个,品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折射出南平市全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坚实步履与蓬勃生机。

  绿色是南平天然的底色,生态是南平最大的特色。近年来,南平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的殷切嘱托,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持续深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发挥生态绿色优势,坚持绿色种养供原料、从严监管守安全、规模集群谋发展,做足“土特产”文章,全力打造“全域绿色食品”产业,让绿色闽北的底色更加鲜明。

坚持绿色种养,高质量推动绿色原料供给

  初春时节,延平区王台镇恒丰农业基地绿意盎然。田地周围,随处可见灭蚊灯、诱虫板等防虫害设施。

  “基地全部参照绿色蔬菜种植标准管理。”基地负责人梁伟烈介绍,“经过十多年如一日增施有机肥养护,近400亩的基地已培育成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的蔬菜园地。”

  蔬菜产业是延平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近年来,延平大力依托生态区位优势,持续推进蔬菜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省唯一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县(市、区)。

  截至目前,延平区农业种植的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59%,绿色食品蔬菜认证数52个,获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基地面积达1.23万亩。

  延平区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是南平市坚持绿色种养,高质量推动绿色原料供给的生动体现。

  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种养循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深化绿色生产模式方面,南平市积极推广集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为一体的“五节一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模式,打造了水稻丰产高效循环模式、白羽肉鸡“无废农业”样板、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等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十四五”以来,化肥施用量下降约8.15%、农药使用量下降约11%,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3.9%、农膜回收率达87.6%;研究推进的《生态茶园评价指南》获批福建省地方标准立项。

  在打造绿色原料基地方面,南平市聚焦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监督管理、产业化经营等七大体系建设,围绕粮果菜茶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全力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24年,新获批建设建阳区、武夷山市、光泽县等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建设绿色养殖设施方面,南平市大力推进生态立体化养殖,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配置,并逐步优化提升;持续推进畜禽强制免疫和常态化防控,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净化和无疫小区建设,确保生态养殖安全。

  2024年,全市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配套率达100%,圣农白羽肉鸡实现“零废弃、零排放、零污染”;建成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6个、无疫小区6个,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13个,福延牧业成为全国首个非免疫无布鲁氏菌病小区,福建圣泽大青原种场是全国唯一一个通过禽支原体病净化的养殖场。

坚持从严监管,高水平保障农业产品安全

  日前,南平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联合邵武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邵武市的农资批发市场、经销门店进行专项检查,严把春耕“第一关”,保障群众购买到放心农资。

  “此次检查以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为重点,主要查看合格证明、产品标识、进销货台账等。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掺假、标识欺诈等违规行为。”南平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一级主任科员王克文介绍,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还通过线上查验的方式核对肥料、农药登记证号、产品备案表等关键信息的真实性,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危害农业生产。

  这是南平市加强农资生产、流通和经营环节监管,织就严密防护网,全力守护农业生产根基的缩影。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底线,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不容触碰的红线。

  为此,南平市坚持从严监管,高水平建设绿色食品保障体系,全力保障农业产品安全。

  ——严格执法,护航生产。结合农业综合执法能力下沉,全面加强种子、化肥、农兽药等生产源头监管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绿色农业生产保驾护航。2024年,全市组织出动执法人员15566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8571家次,抽检种子、化肥、农兽药等640余批次,立案查处种子、化肥、饲料及农兽药售卖和定点屠宰、动物卫生监督等案件72件,农资供应和畜禽生产总体安全稳定。

  ——严实检测,保障上市。强化与高水平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合作,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提升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能力,做到农产品检测服务“市县检测中心、乡镇快检测站和绿标认证企业”专业质检员全覆盖。

  2024年12月,全国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福州技术中心南平分中心正式揭牌,可检测绿色食品标准化产品90类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南平市绿色食品检验检测水平;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全覆盖,市级以上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7%。

  ——严格监管,全程追溯。南平市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不断健全“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入驻省食用农产品(水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同步推进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录入系统,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截至目前,全市入驻省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管理的农产品生产主体4176家、农资监管平台入驻农业企业1831家,累计赋码出证71.92万批次。

坚持规模集群,高效益发展全域绿色食品

  走进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食物香味。循着香气,轻轻推开研发室的门,视线所及,各类先进的食品研发设备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科研人员身穿整洁的白色实验服,忙而有序地进行着研发工作。

  作为农业大市,南平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食品工业是闽北传统优势产业,蕴含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与应用空间。2024年7月29日,南平市成立的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正式揭牌,通过科技赋能,让闽北食品加工产业逐“绿”前行,以“新”致远。

  目前,研发中心已建成肉类加工、笋菌素食加工和茶果饮料加工三条标准化中试生产线及一个研发小试平台,配备有全球领先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等精密设备,可实现食品加工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滋味物质的数字化标定,促进建设高标准高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流程,满足产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顺利过渡。

  依托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和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开展绿色食品研发是南平市坚持规模集群,高效益发展全域绿色食品的成效之一。

  不仅如此,在加快绿色食品认证方面,南平市按照“管好一批、认证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以及126项绿色食品产品认定标准,以每个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奖补1万元的方式,全面提升绿色食品认证的质量和数量。2024年,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31个。

  在培育绿色食品企业上,南平市坚持龙头带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合体模式,引导农民合作社向企业规模化生产转型,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联合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绿色食品向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市已有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1家省级龙头企业、31家市级龙头企业和82家农民合作社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在创优绿色知名品牌方面,南平市充分发挥“到南平去,助乡村兴”数字化平台作用,上架南平绿色食品,以“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宣传营销,并主动融入全省“福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全域绿色食品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全域绿色食品”品牌。

  目前,“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绿色食品121个,“福农优品”品牌标识授权区域公用品牌7个、授权企业23家,“福建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7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1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2个。

  一个个“叫得响、信得过”的优质绿色食品,不仅成为绿色闽北的“代言人”,也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天气渐暖,万物复苏,广袤的闽北大地上生机勃勃。向绿而行,任重而道远。南平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坚定不移走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厚植生态底色,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