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依托成立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农村资产资源集中有效流转交易
“成交!”近日,随着招投标时间结束,建瓯市南雅镇太平村经济发展中心(农贸市场)20年使用权以前10年每年5万元、后10年每年6万元的承租价格顺利成交。
这个看似平常的交易背后,是建瓯市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覆盖建瓯全市、交易品类齐全、监管机制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的生动展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近年来,建瓯市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成立建瓯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规范农村资产资源集中有效流转交易,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建瓯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只见办事大厅电子大屏上实时滚动播放着最新的交易信息。这里不仅为农村产权流转提供场所设施、信息发布,还有建瓯市农商银行为交易参与方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资金、项目向农村聚拢,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逐渐活跃。
“传统的农村产权交易方式存在信息不透明、交易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农村资产资源无法实现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农民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魏德军介绍,为此,建瓯市于2024年1月26日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该中心是建瓯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分中心,为建瓯全市的农村资产资源交易搭建一个规范、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
截至今年5月23日,建瓯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已挂牌项目54宗,涵盖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资产等,其中线上成交36宗,交易金额1323.7761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村资产资源的流转和增值。
“原来村集体处理资产,就是邻近几个乡镇的人参与竞价。现在我们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易,参与竞争的人多了,能让资产效益最大化。”建瓯市徐墩镇长汀村党支部书记叶常亮说。
去年底,长汀村通过“党建体检”,对全村的资源进行梳理,其中一块73.8亩的原材料堆放场需要重新对外招租。
“我们的挂牌底价是每年37.5万元,承包期为5年。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招标后,最终成交价为前三年每年68万元,从第四年起租金逐年递增3%,成交总价为346.18万元,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叶常亮高兴地说。
农村产权交易上平台,既为村集体算清了“阳光账”“经济账”,又唤醒更多农村“沉睡资产”——瓯宁街道水西村五里街库房原租金约为每年1万元,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平台招标,租金提升至每年15.2万元;小松镇定高村马道林厂房原租金每年约5至6万元,在产权交易中心中标价达到每年11.8万元,且每8年递增5%租金。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产权交易中心对农村资产价值的挖掘和提升作用,切实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一些过去不被重视或没有被开发利用的闲置农业设施、废旧库房、坑塘荒山等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由‘死物’变成了‘活财’。”魏德军说,同时有效遏制了无序竞争、暗箱操作和串标、围标等行为,“给了群众一个明白,也还了当地干部一个清白。”
魏德军还介绍,中心在交易上采取“线上+线下”方式。“线上招投标采用网上叫价模式,每分钟叫价一次,出价后自动刷新叫价时间,最后由价高者得,这种方式既保证了交易的时效性,又体现了市场竞争机制。线下交易则委托福建省晨至信拍卖行有限公司到当地进行招投标,确保其专业性和规范性。”
而且,中心线上交易费用全免,线下交易仅收取买家的费用,减少了村集体招标代理方面的支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交易的积极性。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要求推动农村产权流转服务规范化、数字化。
建瓯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不仅是市场机制的实践,更重塑了乡村的“行事逻辑”:过去村干部怕“惹麻烦”,如今主动盘点闲置资源;过去村民“宁可荒着也不流转”,现在愿意委托平台竞价。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场资源活化、治理优化的制度创新,正书写着新时代闽北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