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邵武市洪墩镇“红东”振兴工坊,只见一颗颗刚做好的“小红球”整齐排列着。这里原是一座闲置礼堂,今年6月,洪墩镇将此改造成圣诞球包装车间,20余名村民在此就业。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称心的工作,既能照顾家庭,一天还能挣80元左右!”工坊内,洪墩镇河坊村村民王大姐一边熟练地做着手工活,一边乐呵呵地说。
今年以来,邵武市坚持党建引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城乡互补、共建共享、稳步推进的原则,在该市范围内开展“振兴工坊”建设,统筹场地、订单、人力等要素,把乡村振兴公司作为孵化器,带动村集体经济、村民“双增收”。
资源带动 “小工坊”拓宽“增收路”
“手要用劲,虽只是一把竹扫把,但我们也要扎紧扎牢扎漂亮。”在张厝乡祝岭村振兴工坊内,村妇联主席丁金翠手把手地指导村民扎制竹扫把。
张厝乡乡村振兴公司作为振兴乡村的关键纽带,在连接农户和市场、整合资源和资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祝岭村立足竹林资源优势,对辖区内留守劳动力状况、闲置房屋、产业特色等进行排摸梳理,以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成立“竹扫把加工厂”,打造定向招工式“振兴工坊”,按照“村社联合经营模式”,发展竹扫把产业,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难、收入少的问题,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据了解,“竹扫把加工厂”振兴工坊共带动张厝乡及周边乡镇35户63人就近务工,首年实现村集体增收3万元。
增收致富,是“振兴工坊”的核心要义。邵武市建立“振兴工坊”建设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协同推进,发展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电商直播式、农旅融合式、品牌带动式等六类“振兴工坊”,鼓励“振兴工坊”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多渠道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建成各类“振兴工坊”37家,累计吸纳村民就业1034人,带动村集体增收910.5万元。
组织联动 “小工坊”织就“共富梦”
“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深刻影响了整个经济格局……”在邵武市妇联举办的“电商赋能·巾帼共富”第一期“宝妈”电商创业培训班上,邵武众盛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峤为“宝妈”学员们讲解电商知识。
“当前,电商经济蓬勃发展,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妇联是宝妈们的‘娘家人’,我们希望通过打造电商直播式‘振兴工坊’,能为姐妹们插上致富的翅膀。”邵武市妇联主席饶清香说。
邵武市妇联牵手邵武市铁城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为工坊“牵线搭桥”,链接劳动力等资源,吸引“三乡人”返乡就业创业,并提供指导服务,以“教学-实训-就业”全链条培育模式,全方面提升各类群体的电商就业能力,开拓女性就业创业新渠道。截至目前,共举办2期培训班,已有80余名宝妈参加“宝妈创业团队”,32名宝妈开设网店35个,累计成交量7.2万余单、交易额97.4万元,带动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乡村全面振兴,涉及多个部门单位,这就需要把力量整合起来。“振兴工坊”通过“组织搭台联建、振兴公司为媒”的方式,整合各方政策、资源、力量,强化项目引进、资金扶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环节,提升农民致富创富的能力。
平台驱动 “小工坊”释放“大能量”
日前,位于邵武市沿山镇的“闽赣食用菌”振兴工坊正式营业。走进交易市场,只见不少客商已经选购好商品,正在进行称重过磅,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我在沿山收购竹荪已经十几年了,沿山竹荪的品质非常好,以前我们都是去农户家里收,现在到这个市场就可以收,非常方便。”客商陈日锋高兴地说。
据悉,沿山镇乡村振兴公司立足闽赣交界区位优势,聚焦“产业+市场+农户+工坊”联动模式,盘活闲置房屋1栋,新建房屋2栋,在工坊打造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和人才驿站,实现“产业+人才”双轮驱动,推动乡村振兴。振兴公司投入资金50万元收购竹荪,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
邵武市卫闽镇主产沙田柚,年产量超过60万斤,但沙田柚的人工分拣是个难题,一年挑出的好果不过8000多斤,大多以一般果售卖,价格不高。去年10月,卫闽镇打造“沙田柚”振兴工坊,依托乡村振兴公司,利用政策资金393万元,购买水果分选机和冻干机,与镇内规上果蔬种植加工企业华至公司合作。华至公司每年除支付场地、设备租金外,还根据这两套机器所产生的产值,按3.4%给乡村振兴公司分红。
“通过机器分拣,每100斤中能挑出12到13斤好果,而冻干机则能把品质一般的水果、蔬菜加工成品,这两项一年能增加100多万元的产值。”福建华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开明说。
“振兴工坊”不仅是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渠道,更是牵头抓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平台。未来,邵武还将推出“乡村振兴共富合伙人”计划,打造“乡村文旅主理人”,吸引各路“三乡人”通过创意合作、产品营销、资金或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工坊运营管理,携手“振兴工坊”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