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通过建强平台载体、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政策保障等系列举措,进一步育强“头雁”、培优“群雁”、筑暖“雁巢”,有效激活乡村“人才引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强载体、优服务,推动“头雁”变“强雁”。注重“头雁”群体水平的再提升,让乡村产业带头人不仅是当地的“排头兵”,还是全省、全国的“尖兵”。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深化院地、校地合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做好产学研合作服务。与福建农林大学正式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福建省农科院泉州分院成功落地,通过新平台组织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15次,推动省农科院与6家农业企业对接签约。二是建立竞赛模式。探索“以赛代练、以赛代评”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连续举办5届“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并组织参加上级竞赛活动,获国赛三等奖2人,省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竞赛成绩居全省第一。三是引导创新争先。通过培训引导、政策帮扶、以赛代训,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目前,全市共培育2032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先后组织“头雁”代表参加全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4个,入选项目、获奖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二、重技能、分层级,精准化培优“群雁”。注重扎实培育一批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从业人员,发挥“头雁”带动作用,全面激发“群雁”活力。一是培育技能型高素质农民。按照“一班一案”,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方式,注重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参训农民特点,选取适配产业的专家或“头雁”等师资,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今年来,共投入专项资金1239万元,培训高素质农民2.1万人次。二是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机制。开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工作,对省级以上、市级、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要负责人以及从业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近年来,共选派649名符合条件的农业从业人员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其中“头雁”对象155名。三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邀请“头雁”典型代表及专技、科研人才等作为授课师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提高劳动者科技致富能力。每年举办或组织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班16期,培训10万人次以上。
三、强激励、树典型,真金白银暖“雁巢”。注重提升乡村人才发展软环境,努力建设既引得来也留得下的“暖巢”。一是资金激励。2013年以来,市级每年评选25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每人直接奖励3万元。鼓励县级地制定出台激励政策,比如,晋江市对新评定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且申报认定为晋江市级以上人才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南安市鼓励“头雁”创立人才工作室,并给予5万元资金支持。二是贷款贴息。全省率先推行农村优秀人才贷款贴息,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7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近年来,共扶持41人次,贴息资金超200万元。三是荣誉表彰。开展市级农村实用人才评选活动,优先推荐获评人才参评参选省级以上荣誉项目,先后评选“泉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75人,3人获评省部级荣誉称号,4人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