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南安市贯彻落实泉州市“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指导意见,坚持项目化运作、清单化管理、台账化落实,系统策划水头镇大盈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形成以“美丽河道”为依托、串联沿线“美丽田园”和10个“美丽村庄”、带动全域“美丽经济”蝶变成景的和美乡村发展格局,共生成项目37个、计划总投资4.5亿元。今年4月19日,泉州市2024年“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暨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南安市水头镇召开。
一、攥指成拳保障,激发和美乡村“新活力”。一是指挥体系有序。建立“指挥部+属地乡镇+国有企业”运行体制,由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总牵头,辅之“136”工作法、大督导、“蓝黄红”三色分级预警等机制,实行一日一跟踪、三日一会商、一周一调度制度,对项目涉及的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和用地保障等专题调度,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二是项目运作有效。以水田村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文旅三产融合为目标,实施以“一廊两核十村十点”为空间结构的大盈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采取“政府投入+专业机构运营+村级共同参与”模式,深度对接专业运营团队,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社会力量,推动全域土地整治、空间活化、农文旅融合,让投入产出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目前,大盈溪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已基本竣工,千亩良田示范区初见成效,休闲农业设施基本完工,美丽田园、农业博物馆、呈美村美丽村庄建设等一批项目建成。三是资金拼盘有力。明确项目主管单位、业主单位、代建单位,由水头镇和南安市属国企文体旅集团联合成立南安市水美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投融资主体,策划生成水头镇农作物种植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专项债资金3.1亿元。同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撬动社会资本近1亿元。
二、高效利用土地,释放和美乡村“新空间”。一是成片流转耕地开岸。实施农田“开岸行动”,整合流转沿线零散“巴掌地”“边角料”土地,坚持“一户一策”原则,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沟通解释,仅用20天时间就顺利流转千亩良田示范区一期耕地600亩,实现与本地群众4000多人、外地菜农200多人“零纠纷”“零遗留”,现已推动1000亩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二是盘活利用闲置土地。运用宅基地入股、出租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唤醒闲置宅基地、原有废弃用地和民房等“沉睡资产”。如埕边村利用21栋“番仔楼”,融合文创、非遗等元素,开发创设邻里“星空”餐厅、侨史馆等文旅产业,成为“网红打卡点”。又如朴一村活化吕承来名人故居,建设石创会客厅、农事博物馆,为农村美好生活“加码赋能”。三是集约转化集体用地。创新推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票”,村民无偿供地给村里长期使用。如朴一村300多户村民无偿拆迁房屋3万多平方米、捐地50多亩,集约整合成口袋公园、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三、坚持共富共美,锻造和美乡村“新引擎”。一是产城联动。借力重点片区更新改造、城乡品质提升等工作,带动大盈溪沿线乡村石材、文创、设计等产业发展,催生商贸、餐饮、住宿等相关配套行业,促进农民变成工人、村民变成股东,帮助1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二是文旅撬动。以“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项目为载体,依托大盈溪流域沿线文物古迹、华侨古厝等文旅资源,策划“石壁桃源·养心呈美”农文旅、五里桥工业文创园等项目,生成寻根之旅、世遗文化、田园风光、现代农业研学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休闲旅游体验带,演绎以“农文水石”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美景。三是数智驱动。探索“数字+乡村”模式,植入一批新技术,赋能乡村农业、健康运动、基层治理等多重场景,如田园风光数字农业项目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引进智慧育秧工厂、生产机械化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生产管理、在线监控、成虫害监测、远程灌溉等智慧升级。四是基建推动。以实施“五个美丽”工程为抓手,联动农村污水纳网纳管、“裸房”整治,沿线10个村庄建成150个美丽庭院、123个美丽微景观、26个美丽小公园、8个美丽休闲旅游点、上千亩美丽田园,推动城乡环境和村容村貌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