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康美镇积极探索强农惠农富农路径方法,坚持把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作作为战略性任务,着力破解乡村振兴用地瓶颈,创新盘活模式,积极探索闲置资产“三变”模式,将制约发展的“资产包袱”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源财富”。
一、变闲置资产为产业扩增“新途径”。一是坚持项目驱动。围绕“大拼经济、大抓发展”主旋律,聚焦资产“最大化利用”,注重“腾笼引凤”,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2024年引进项目11个,总投资28亿元,持续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产业为先。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梳理重构“山、水、林、田、房、景”等资源要素布局,实施试点单位规模8705亩,通过“化零为整”,形成整片可流转地块,打造“农业+文化”“农业+旅游”等多业态发展格局,总投资3449万元。三是坚持“亩产论英雄”。抓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通过推动企业改扩建、司法拍卖、企业入驻等形式,推动盘活低效工业用地8宗172.66亩,促进土地利用提质增效,预计带动30余人就业,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50万元。
二、变闲置资产为集体增收“聚宝盆”。一是土地流转增活力。通过对农田进行打包流转,统一承包给种粮大户进行规范化种植,把分田到户形成的“碎片化”耕种转变为“集约化”经营,流转青山村耕地面积200多亩,村民年增加租金收入26万余元,村集体年增加收入8.6万元,有效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二是林地出租促增收。盘活集星村林地资源913亩,其中林地出租项目共计流转土地545亩,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余元;谋划实施杨梅山牧草种植场和坑内山项目,流转林地369亩,为集体增收148万。三是特色产业添动力。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创新农业发展方向,结合村域特点和产业基础,成立村级合作社,盘活闲置地,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亩,年产量3750吨,解决剩余劳动力百余人次就业,实现由小农经济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三、变闲置资产为村庄布局“新阵地”。一是盘活闲置宅基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唤醒“沉睡”资源,充分利用福铁村闲置古厝和闲置宅基地5000平方米,建成福铁山庄特色民宿与共享农庄,以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旅游、农业休闲度假、民宿写生基地为特色,推出农家乐、研学游、亲子游、团建等项目,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每年增加村财收入5万元。二是优化宅基地空间布局。按照“一宅一户”原则,集中布局宅基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空间盘活挪移。规划盘活康美村山林地17.8亩,盘活梅元村旧机砖厂村集体建设用地作宅基地4.6亩,总投资350万元,创收达230万元。三是打造“千亩方”良田。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梅元村“千亩方”项目,流转盘活土地1097余亩,开展耕地恢复、补充耕地、旱改水,开展“小田”并“大田”,推动耕地连片整治,引进能源工贸集团、文旅运营企业,开发建设“一廊五片区”现代农文旅综合项目,赋能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