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辋川镇发挥传统农业资源优势,推动城乡一体融合,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传统强镇。乡村振兴特色做法宣传片《绿水青山辋川镇,乡村振兴路向前》于福建电视台播出。
一、融汇社会资本,赋能产业振兴。一是聚集特色农业发展。以走马埭万亩农田为中心,发挥“指挥部+国有企业+社会力量”工作机制,统一集中流转零散土地2000余亩,分区分期实施园区提升建设,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做强、做优。庄上(紫苏)和前洋(水稻)、后许(百香果)、吹楼(火龙果)等分别获评省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二是推动绿色生态转型。积极应对牡蛎资源可循环利用发展新形势,引进玛塔公司实施牡蛎壳“变废为宝”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年处理牡蛎壳固废垃圾能力达12万吨。三是盘活土地空间资源。改造升级镇区主干道、辋川美食街、文化广场等配套公共空间,提升镇域经济产业发展潜力;重点盘活镇区闲置土地30余亩,引入威澎工贸维保、顺昌制衣等项目投建,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
二、融合万城特色,重塑示范样板。一是打造“二里古街”。结合辋川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改造提升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以“辋婆女”特色品牌为亮点,打造“漫游古街、邂逅辋婆”旅游路线,带活村落经济,累计接待旅客超2.5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200万元。相关经验做法于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二是活化“侯卿古建筑群”。结合更新村省级传统村落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传统建筑修护保护及活化利用,以“侯卿”文化为轴、节庆活动为媒,创设侯卿家风家训馆、侯卿名人馆等研学基地,累计接待研学6批次、人数300余人次。三是提升“华侨建筑群”。以峰崎村省级“侨胞之家”示范点为抓手,实施华侨建筑修缮、人居环境整治、功能业态提升等任务,打造“一镇一片、一村一馆”华侨建筑风貌展示馆,进一步开展侨史研究和侨乡文化挖掘,展现侨乡魅力。
三、融通共享资源,积蓄乡村内能。一是推行跨村联建。发挥农业传统优势,成立走马埭跨村联建党委,推动10个联村党组织抱团发展,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村民增收、集体增富,累计新增收益65万元。二是深化“党建+金融”。对接惠安农信联社推广普惠金融工程,开展农户信息建档、信用红榜评议、诚信乡村创建等工作,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农业发展。聘任6名“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25名“乡村振兴信息员”,对后坑、大潘、坪埔、玉围4个试点村开展“整村授信”2.5亿元。三是深耕乡村能人力量。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汇集乡村能人资源,充分发挥镇级商会共享优势,设立慈善发展基金,筹集基金200多万元,资助教育、民生等领域,亿民建设公司年度捐赠1200万元支持辋川中心小学博学楼改扩建工程,全面铺开党建搭台、村企抱团、群众共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