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厦门市连续三年获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

来源: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 2022-04-29 11:20
相关文章:

  谷雨时节,厦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绿意盎然。纵横交错的农田里,轰鸣的农机忙着深翻起垄;现代化设施大棚里,一粒粒种子萌生新的希望;乡村振兴动线上,前来打卡的市民流连忘返……

  过去一年来,厦门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对标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聚焦重点难点,找准弱项短板,协调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全省2019、2020、2021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中,厦门市均名列前茅、获得优秀等次。

  一、发展特色农业,助力增产增收

  在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禾祥西生态新农业基地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里,玉女番茄陆续泛红成熟。每天,一箱箱番茄从这里运出,很快就出现在厦门各精品超市的货架上,供不应求。

  双岭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瞄准观光、生态、特色、订单农业,每亩地的农业产值实现翻番,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双岭村是厦门市着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厦门市立足实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高效集约、特色突出、融合发展的高质量现代都市产业链。数据显示,2021年厦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突破1100亿元。

  优质高效特色农业驶上发展的快车道。为了推进现代种养业发展,厦门市正在筹备首届海峡种业创新博览会,加快推进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两岸种子种苗创新中心。

  此外,位于海沧区的班纳利中国育种中心,目前已完成2万平方米智能温室主体结构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优质花卉种苗2.5亿株以上,有望成为华南区域最大的花卉育种育苗基地。位于集美区的台企项目——益庄樱花园,引进台湾优良樱花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目前已投入700万元,占地200多亩,发展成为集生态旅游、杨梅采摘、樱花欣赏及相关产品制作的综合性基地。

  二、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融合

  曾经这里是革命老区,很快,这里不仅将是市民田园旅游的好去处,也将成为一个天然山地生态氧吧。在同安区五显镇明溪村,一场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即将让这个山村旧貌换新颜。

  借势竹坝农场、三秀山等自然禀赋,今年以来,同安区五显镇明溪村找准定位,实施马豆游览动线景观工程、明溪村田园大地艺术以及田园栈道等11个乡村振兴项目,精心构建特色村落,同时结合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积极扩展农产品加工、餐饮民宿等二、三产业,努力推进片区产业融合发展。

  在2021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实绩突出村(含备选)名单中,集美区灌口镇入围2021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同安区五显镇明溪村入选实绩突出村。

  一个个村庄蝶变的背后与厦门市着力推进的乡村建设密不可分。

  去年以来,厦门市持续抓紧抓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重点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沿线,试点示范村和动线两侧农房整治,打造厦门地域特色村庄建筑风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去年7月于厦门召开的全省村庄规划现场会上,厦门市村庄规划“全区域统筹、全维度管控”“因村施策、分类推进”等经验做法获得肯定,在全省推广。

  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厦门市围绕“畅、优、洁、美”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完成里程达62公里;实施水源连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石兜水库至西山水厂段、杏林湾排涝泵站、埔仔原水枢纽改造项目;开展农村光网升级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69个通信基站建设,实施164个村光缆及通信无线网络覆盖工作。

  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厦门市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去年新建成2个镇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完成9个农村幸福院改造提升;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质增效,完成岛外现有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镇卫生院、279家村卫生所的标准化改造提升建设。

  三、涵养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气质

  纵横交错的村道干净整洁,一栋栋古民居古朴典雅,广场上传来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声音,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喝茶“话仙”……这里是翔安大帽山脚下的云头村,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

  作为乡村振兴省级、市级试点示范村,云头村坚持党建引领,制定村规民约,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通过修缮提升武举人故居等历史文化平台,建设云头社区书院,定期举办宣传活动,涵养文明乡风,用文化打造美丽乡村气质。

  去年,厦门市持续推进文明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等,在乡村开展宣讲1000余场。

  厦门市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目前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85.4%。集美后溪村、海沧过坂社区、同安田洋村被确定为市级文明乡风示范点,以点带面,助推文明乡风建设。

  莲花褒歌、新垵五祖拳、翔安农民画、翔安拍胸舞等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厦门市鼓励建立乡村非遗传习所,扶持技艺传人和乡土文艺团体,挖掘、扶持和培养基础浓厚、健康积极的民俗传统文化,打造“一镇一品”,同时推进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整治,力争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民间艺术之乡。

  四、构建完善体系,乡村治理显效

  梳理“小微权力25项清单”规范村级权力运行,为村居松绑减负;建立基层减负监测点,健全机制持续为村居减负护航;多元融合不断为村居扩能增效,让村居干部回归主责主业、为民服务——这是海沧区推动村居减负增效的创新举措。在去年举办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交流会上,海沧区规范村居权责事项清单制的做法向全国推广。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厦门市着力构建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市共涌现全国文明村9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海沧区入选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区。

  村党组织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这“两委”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去年,厦门市把“两委”换届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实行换届工作“六联动”机制,及时明确程序要求、制定配套措施,严明纪律规矩,建立“1+N”换届工作政策体系,细化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十条禁令”,提前亮出红线、划定底线,织密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2021年,厦门市还从市直单位、市属国企选派6批320名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锻炼,实现6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全覆盖,并延伸拓展到市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推动资源、力量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18条乡村振兴动线,各具特色

  一条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动线,串联起一个个乡村的美好未来。2020年,厦门市率先在全省打造8条乡村振兴动线,去年厦门市又谋划推进10条新动线。这18条乡村振兴动线涉及63个村,全长186公里,在重点提升村庄沿线农房整治及村容村貌的同时,产业、生态、旅游等多方面也得到协同发展。

  聚焦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的风景线。集美区重点整合生态资源,溪林生态动线总长规划4800米,途经东辉村、顶许村、溪西村三个省级试点村,串联李溪、东李溪、后溪、杏林湾等生态水系,力求保持原生态,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乡村振兴示范动线,许溪安全生态水系工程、许溪下庄鱼鳞闸净化湿地建设工程、流域周边农房整治、流域范围内田间管理房整治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在家门口铺就一幅山海画卷;新324国道动线全程将省级示范村串联,其中田头村、双岭村是全区仅有的生态红线保护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以健康步道串联片区特色资源。

  同安区重点打造最远、最高、最长的线路,莲花动线以“山水莲花、初心之路”为主题,坚持贯彻习近平同志到莲花镇访贫问苦时提出的“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理念,打造综合服务区、生态观光农业区、“两山”理论萌发区。汀溪动线以良好自然资源为基础,融入共建理念,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品线路。这2条动线立足实际,以村庄特色为基调,在保护好乡村绿水青山的同时,因地制宜凸显乡村特色景观(种植草花),做好留旧、留文、留魂,实现“业兴、家富、村美、人和”,凸显同安特色。

  以特色产业为亮点,打造产业兴旺的振兴线。海沧区大力发展民宿庭院经济,东孚“乡见过云”乡村振兴动线围绕“创意东孚,过云生活”策划生成爱心、特色产业、研学等主题,以“直播小镇”为核心,打造“农耕寨后、休闲过坂、寻香洪塘”产业线,串联天竺山景区及过芸溪流域景观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线路;海沧“魅力沧江”乡村振兴动线围绕“闽台聚‘礁’,魅力沧江”特色,突出重要节点建设、沿途道路绿化、环境整治、农房整治、立面改造,探索研学、文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翔安区“马塘山-大帽山”乡村振兴动线,以“乐野山踪”为主题,通过重新整合动线涉及村庄的资源,梳理村庄之间的资源优势和区位联结,串联“马塘精神文化村”、面前埔“蔬乡果镇”田园综合体、新圩食尚小镇会客厅和乌山青葱种植基地、“大帽山境”田园综合体等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全面带动沿线和所涉村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打造形成“西识马塘,东享山境,中观古厝,北游田园”的乡村振兴旅游“山”动线;“茂林-黄厝”动线以“云溪梦田”为创建主题,以大宅火龙果基地、香山风景区和黄厝繁星基地为三大核心引擎片区,打造“滨水田趣、丰收田趣、缤纷田趣、创意田趣”独具特色的都市田园休闲观光旅游动线。

  六、亮点数据

  2021年,厦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94元,同比增长12.3%,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增幅位居全省第二。

  2021年,厦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突破1100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亿元,增长5.1%。

  2021年厦门市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197个,总投资3.86亿元。

  截至2021年底,厦门市入库现代农业招商项目251个、总投资382.08亿元,落地项目194个、总投资207.63亿元。(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通讯员 钟敏,厦门网,陈培章)

  编辑:陈志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