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大宅红 红了大宅

来源:厦门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7-29 16:08
相关文章:

  为期一个月的2024翔安大宅火龙果文化旅游节落下帷幕。

  从2019年启动首届活动至今,已经是第五届。今年的活动覆盖了七月份的所有周末,活动类型更加多元,囊括更多民俗元素,吸引更多村民参与,“乡村嘉年华”的赞誉实至名归。

  火龙果,似乎在短短五六年间给大宅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度。其实回看大宅与火龙果的渊源,故事从2000年就开始了,经历十多年的积累;2015年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成立,种植数量和产量都有了飞速提升,完成“量变”;2019年火龙果节活动开始之后,大宅的火龙果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质变”也悄然发生。

  在这片面积1400亩的全省最大火龙果连片种植基地中央,“党建富民强村”的牌子尤为显眼。香山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共富、一二三产业共融、两岸产业共建、多元力量共促,专注一颗火龙果”的工作方法,通过链接资源、优化配置、聚合力量,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发展过程中难免有困难,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信心:火龙果节已经办了五届,未来肯定会一直办下去——在剧烈的市场变化之中,大宅社区只要怀揣火龙果这个大IP,总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解析】

  事实上,从第一棵火龙果苗在大宅扎根以来,20多年间大宅的火龙果发生了诸多变化——种植面积的扩大带来产量增长;品种的更迭顺应了市场的需求;甚至大宅本身的硬件与配套设施也跟随火龙果的壮大得到了升级改造。

  我们尝试通过一根变化轴线,结合几个小故事来回望火龙果在大宅的成长过程。

  16亩

  白心火龙果

  从台湾来的品种

  鼓起村民钱袋子

  更早之前,大宅的地里种的多是胡萝卜、花椰菜和马铃薯等。2000年,其中16亩地第一次种上了白心火龙果。品种由台胞宋志平帮忙引入,是当时台湾最新的火龙果品种;村里的老文书陈金城带头,种了这16亩地。

  当时火龙果在厦门还是稀罕物,到收成时,常是火龙果才摘下就被买走了。村民阿对在2002年也加入种植。当时他的女儿在学校寄宿,会定期回家拿几百元生活费,每次阿对几乎都要向邻居借钱。“以前种其他的蔬果都要统一收成才能卖钱,种了火龙果以后,五六月到十一月都可以陆续摘果卖钱,就有流动资金了。”大宅社区党委书记陈锦芳说,火龙果帮阿对解决了借钱的烦恼。2004年陈小琴也开始种植火龙果,后来到2010年还和村里姐妹一起成立了“大宅火龙果妇女合作协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宅种植火龙果的台胞老刘,在2007年4月领到营业执照,成为在厦门从事种植业的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第一人。

  数百亩

  红心火龙果

  “支部+协会”整合资源

  让“红果果”变“金果果”

  一边是大宅里的火龙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另一边则是火龙果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总量越来越高。大宅火龙果在产量增长时就遭遇过销售危机。

  2009年,火龙果丰收却滞销,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建成保鲜周转库,成熟的火龙果易烂。厦门日报当时联系了市总商会和相关单位,为这些火龙果在短短四天内找到销路。

  没有保鲜库、没有固定客户,大家各种各的,也各卖各的——大宅社区意识到,必须要改变这种“野蛮生长”的状态。根据区里的指导,大宅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推行“支部+协会”模式,还设置陈跃进等火龙果种植技术党员示范岗10户——原来无人管的“野蛮生长”状态被改变了,一方面是集中力量形成规模种植,另一方面是在统一销售端寻找固定的客户统一收购。

  能卖钱,村民当然更有信心,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种植队伍中,到2011年社区里已有近600亩火龙果田。2012年,大宅社区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2015年,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成立,沿用了“支部+协会”的模式。更专注于火龙果市场的新合作社除了吸引村民加入之外,也吸引了来自台湾彰化的曾钧毅来这里建起了火龙果果园,他说:“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商机。”

  红心火龙果就是在2013年前后被引入大宅。2016年,大宅火龙果的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00亩,有赖于品种的提升,火龙果批发价也有提高。

  1000余亩

  大宅红火龙果

  火龙果与大宅深度绑定

  自研品种成引流招牌

  如果说,火龙果在之前的十几年里还只是一个单纯的致富工具,那么在2018年前后,由大宅社区与台湾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的新品种“大宅红”试种成功并推广之后,火龙果与大宅深度绑定,从一颗果子成为了驱动大宅发展的一颗“芯”。

  截至目前,大宅社区内种植火龙果的土地面积已有1000余亩,社区近400户居民几乎都是火龙果种植户,丰收时每天有数万斤的果子从这里运往省内外各处。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宅红”品种——这种深深打着大宅印记的火龙果,不仅个大味甜、耐存储,而且全年可采果18次至20次,真正实现一年四季“丰收不打烊”。

  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技术升级打造了大宅独有的特色景观。“我们用LED灯夜晚补光催花,可以让火龙果的产果期从每年六月进一步延续到第二年春节。”富美大宅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海云说,火龙果花都是晚上开,补光技术所打造的大宅灯海星空,也造就了新晋的网红打卡点。

  如果说灯海星空是“无心插柳”,那么大宅如今拥有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口碑,则是香山街道和大宅社区深入推进“四共一专”发展模式而得来的,是“有心为之”。

  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将大宅社区里的技术人才、致富能手组织起来——陈海云就是2016年返回大宅,开启了火龙果衍生产品的研发和制作,依托“国企+合作社+村民合作”的新型经营模式,完善发展火龙果系列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提升火龙果附加值,除了有火龙果干、火龙果茶、火龙果果脯,还有火龙果酒,都是响亮的“大宅品牌”。

  亲子采摘、荧光夜跑等活动也开始在大宅社区的彩虹跑道上出现。新的更宽的村道、新的更亮的路灯、新的更大的地下管道,在让运输火龙果物流效率提升的同时,也给了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更好的游览体验——“这样的提升,环境更好条件也更好,大家都得益。”

  客流的增加也让大宅成为了更多人的焦点——斩获国际大奖的民宿厢语·香苑品牌入驻;形成了厦门首个围绕乡村振兴模式打造的乡村特色党建品牌“田间党校”;成立了翔安区首家“翔安旅图”文旅融合图书馆“香苑书吧”……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悄然完成。

  2023年,大宅火龙果种植年收入超4000万元,火龙果年加工收入达200多万元,而以“火龙果”为招牌吸引来的客流,为大宅带来的收入也在持续攀升。

  【观察】

  20多年

  产量变流量

  用好“火龙果”IP

  蓄积更多能量

  从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上看,火龙果之于大宅发生了几次地位上的转变——最初意味着“产量”,更多的火龙果可以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益;后来意味着“流量”,火龙果衍生产品和乡村旅游兴起,涌入的客流让村民看到了更多的机会;现在和以后它将蓄积“能量”,用“火龙果”的IP搭建平台,吸纳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机会,将大宅导向更好的未来——可以说,大宅与火龙果,用20多年的实践,完整诠释了“一村一品”发展历程和真实内涵。

  大宅火龙果节,就是香山街道和大宅社区蓄积“能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早在2018年举办的“火龙果创新创意季”正是火龙果节的前身,后来连续举办的五届火龙果节,每一届活动都在不断扩大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一点——大宅不只是一个生产火龙果的地方,更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借由火龙果节的连续举办,香山街道让大宅社区与外界进行了更多更深层次的联通,修正了大众的观念,从而逐步完成大宅社区火龙果IP打造——大宅不只是一个拥有完整火龙果生产链的社区,也是一个城市后花园,更是一个休闲综合体。

  即使是同样的火龙果节,内容上也大有不同,从今年的火龙果节就能窥见一斑:高甲戏团游园活动把大宅的传统文化搬上了舞台,开放节目征集让更多居民可以参与到节日活动中,链接更多活动让火龙果节的形式更为多样——大宅正在尝试让火龙果节的影响力变得更大。

  事实上,大宅的主动求变是根植于火龙果种植历史之中的——无论是第一批引种火龙果,还是主动引入红心火龙果;无论是主动引入“支部+协会”的模式,还是建立首个“田间党校”;无论是研发自有火龙果品种,还是推动衍生产品的研发……香山街道总是把大宅作为一片试验田,敢闯敢拼、先行先试。

  记者手记

  围绕这颗“芯” 大宅如何向未来?

  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来自内外部的不同问题也困扰着香山街道和大宅社区。来自外部的威胁是,随着越来越多地区引种火龙果,火龙果的市场被逐步细分,大宅该如何持续抢占市场?来自内部的信号是,火龙果的利润相比之前有所下滑,对居民的种植意愿有所影响。

  火龙果早已从一颗果成了大宅的一颗“芯”。围绕这个核心,香山街道和大宅社区还在新环境下进行更多尝试:最新试种的燕窝果,虽然产量不高,但甜度更高且更适合观光采摘,社区党委书记陈锦芳正准备将它作为未来重要的旅游提升点;村里的水塘上刚建起适合行走的步道,到了晚上市民游客可以感受乡村的宁静与快乐;街道的科技特派员设计的大宅全新IP形象,还斩获了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全国赛事的优秀奖;大宅戏曲非遗展示馆也在今年开门,游客可以租上一身华美的戏服,到火龙果的灯海中拍照留念……

  围绕火龙果这颗“芯”,香山街道和大宅社区一直在思考,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一直在向前迈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