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小禾才露尖尖角

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春耕“交响曲”

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 吴晓菁 发布时间: 2025-03-07 15:38
相关文章:

  惊蛰时节的厦门,细雨如丝,田野间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预示着春耕时节的到来。5日,记者走进厦门的田间地头,见证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春耕“交响曲”。在这里,旱地育秧的“新变奏”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机械化育秧的“高效进行曲”则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共同奏响春耕的乐章。

  【有新意】 先泡后撒再盖土 旱地育秧更节水

  5日上午,同安区褒美村的田野里,叶如林和妻子吕为治正在塑料棚中忙碌。他们脚下,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温润的气息;一旁,一包已经催芽的稻种静静等待着被播撒。

  “先将稻种浸泡、催芽,然后均匀撒播在土壤里,再盖上一层细土就可以了。”叶如林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他决定采用旱地育秧技术,这种创新的育秧方式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旱地育秧技术,为传统育秧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远处,65岁的老农人叶清池正弯着腰,仔细查看前几天播下的稻种。这是他今年第一批播种的稻田,经过几天的精心呵护,嫩绿的秧苗已微微冒尖,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生命的顽强。

  叶清池是褒美村的农技员,他大力推广旱地育秧技术。他说,旱地育秧与传统育秧最大的不同在于,整个过程只需保持土壤湿润,不用积水。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灌溉用水,还让秧苗根系更加发达、苗株更为粗壮。

  “旱地育秧不仅适应了现代节水农业的需求,还保留了传统育秧的精髓,是我们老一辈农人与土地对话的新方式。”他笑着说,眼中满是对土地的深情。

  【很高效】 标准化生产 1小时能制作900个秧盘

  走进同安区的厦门顺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合作社负责人张志顺穿梭在机器之间,指挥工人操作育秧设备。

  “机械化育秧不仅效率高,而且质量稳定。”张志顺介绍,从撒土、浇水、撒种到覆土,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1个小时就能完成900个秧盘的制作,可供近50亩(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稻田使用。

  “机械化育秧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还实现了秧苗的标准化生产,为后续的机械化插秧提供了极大便利。”张志顺说。今年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接到了2000多亩的水稻秧苗订单,比往年还多。

  “今年的订单供不应求,我们的机械化育秧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张志顺笑着说,语气中满是自豪。

  记者了解到,今年新出台的《厦门市扶持粮食生产若干措施》,为春耕备耕提供了坚实保障,不仅增加了机防(无人机植保)社会化服务补助,还对开展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合作社给予一次性补助。此外,全市还储备了充足的农资,包括优质化肥、农药、水稻种子等,确保春耕生产需求。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