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诏安北倚巍峨乌山,林海山川一望无际;南临浩瀚大海,海湾滩涂绵延曲折。
2023年以来,诏安县运用“四定一督”机制,规范发包村集体资产资源608宗,带动村财增收1.67亿元,整改历史遗留问题1744件,追回被拖欠资金约846万元。
1.67亿元缘何而来?诏安拥有林地641130亩,海岸线96.8公里,海域面积614.45平方公里。立足山海资源,积极落实“四定一督”机制,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诏安县增加村财收入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诏安县纪委监委集体约谈6个乡镇党委书记,原因是乡镇落实“四定一督”机制存在短板不足。约谈中,既通报存在问题,又提出工作要求。“为使‘四定一督’机制有效落实,县委高位推动,县纪委监委以问责倒逼工作落实,压紧压实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推动乡镇和村级组织落实主体责任,全方位护航农村集体‘三资’阳光运行。”诏安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吴奇龙说道。
走进四都镇后港村,只见连片山林、荔枝林郁郁葱葱,好似一幅幅国画“小青绿”。后港村集体资源丰富,拥有山林面积7600亩,经济以农林果业为主。
近年来,后港村部分山地承包期陆续到期,却出现了“山地到期不还,租金拖欠不缴”的现象。对此,县纪委监委根据“四个一批”思路,监督推动后港村解决村集体“三资”历史遗留问题。
回收山地、追缴租金。“先从大户入手,再通过大户带动小户。”后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孝说,“村干部入户走访山地承租大户中的党员干部,加强政策宣传,并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先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小户就会有样学样,问题随之解决。”最终,后港村成功收回山地2153亩,并追缴租金95.7万元,运用“四定一督”机制发包后,目前已收取4年租金,为村财增收210多万元。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站在四都镇东梧村三级渔港眺望,碧波万顷,海水荡漾,一个个虾池星罗棋布,蔚为壮观。村民吴顺兴边向虾池里抛撒虾食边高兴地说:“去年承包了10亩虾池,每亩一年纯利润1万元左右,而且这里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干活省事。”
“20世纪90年代虾池的承租价为每年每亩130元,远低于市场价,按‘四定一督’机制规范发包后,现在平均承租价达到每年每亩4600元,目前已收取5年承包金2479万余元。”东梧村党委书记吴祝钦表示,村财增加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活用“四定一督”机制,既保障村集体利益,也让村民受益。
因地制宜“定”底价,最大程度实现增值。东梧村根据每口虾池的具体位置、亩产收益等实际情况,分层分档定底价,其中,上层31口(条件一般的)按每年每亩2500元底价发包,中下层50口(条件较好的)按每年每亩3000元底价发包,破解以往底价制定不规范的发包困局。
分类施策“定”年限,最大程度维护民利。摸清村民种植养殖周期和实际需求,分类制定资产资源处置最优年限,如滩涂承包期5年、虾池承包期10年、山地承包期15年等,推动村民和村集体实现共赢。
“东梧村还将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与‘四定一督’机制灵活融合,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全过程‘晒’在监督群里,全方位接受镇纪委和群众监督。”四都镇纪委书记吴勇斌说,事前通过监督群发布资产资源招标公告,事中通过监督群全程直播现场竞标情况,事后通过监督群公开资产资源中标情况、村财收入及计划使用情况,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公开透明。
增加的村财如何管理使用,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东梧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制定资金分配使用“1234原则”,即10%用于垦区内养殖池设施修缮、20%用于村民分红、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40%用于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四定一督’机制紧盯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各个关键环节,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公开透明,引导村民参与监督、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诏安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郑晓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