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一座24平方米的“移动智慧菇房”成了村民精心照看的新菜地;高架桥下的闲置地,一条长达500米的“菌菇部落”示范带徐徐展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的“移动智慧菇房”正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方舱”。
漳州素有“中国蘑菇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漳州市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菇棚(房)栽培容积率及复种指数为导向,实施现代设施栽培提升行动,创新建设“移动智慧菇房”,走出了一条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新模式。
科技创新,培育食用菌增产新模式
“传统的食用菌种植是粗放式的,在简易的草棚和竹架大棚里进行,让蘑菇按照季节规律自由生长,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产量有限,抗市场风险能力也弱。”芗城区天宝镇绿田园食用菌合作社总经理洪海碧说。
“育良种、强良技、推良法”。近年来,芗城区以天宝农业产业强镇(食用菌)建设为契机,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平台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优势,用上了5G、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打造出“移动智慧菇房”集中示范区,促进乡村振兴。
为加大科技创新积累优势,做优做强食用菌产业,漳州市创新实施秀珍菇小户型“移动智慧菇房”工厂化栽培模式,指导企业组建科研团队,从100多个新菌株中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专用品种;开展菌种生产技术创新,开创液体菌种在菌包生产上的应用;原料集中堆积处理,经自动化处理设备处理后,无废水外流污染环境。
为提高食用菌标准化、组织化生产水平,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小户型“移动智慧菇房”实行“六个统一”的管理经营模式,即统一原料采购、统一配方制菌包、统一菌包规格、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回购、统一品牌销售。
相较传统的季节栽培,“移动智慧菇房”利用先进的数控智能化系统,控制秀珍菇生长各环节温湿度等,周期缩短90%,产量提高10%,质量稳定,出菇时间可控,且出菇期间不需要用药管理,产品不存在农药残留的风险。
联农带农,拓宽菇农增收新渠道
瞄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结合点,漳州市以“移动智慧菇房”为抓手,发展立体化、设施化栽培,充分利用农村的闲余时间、闲杂土地、闲散劳力,打造“菌包专业化生产、企业技术服务、农户出菇管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启了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新庭院经济”,解锁联农带农新路径。
“这些‘移动智慧菇房’是向企业‘租’的,缴纳押金就可以使用。买进优质菌包后,企业会提供技术指导,菇成熟后,企业一口价回收。”2023年初,天宝镇田寮村肖松溪承包管理16间“移动智慧菇房”,自己当起“厂长”,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强化“新庭院经济”经营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漳州市引导龙头企业创新秀珍菇集中制包分散出菇发展模式,采取“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秀珍菇菌包制作、栽培等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引导周边村民发展秀珍菇种植。
企业制作的菌包卖给农户后,为农户免费提供栽培技术指导,农户只要负责出菇管理、采收及承担“移动智慧菇房”电费即可开展秀珍菇栽培。出菇后,企业以稳定的价格回收,统一品牌销售,实现产购销一体化。这一降低农户资金投入压力和市场风险,带动农户稳定增收的生产模式,促进了“新庭院经济”走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
多元发展,促进食用菌产业新发展
在创新“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食用菌产业联农带农模式过程中,漳州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资金、市场、技术等优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新庭院经济”外,还探索出了多种合作共赢新业态。
“企业+脱贫户”帮扶模式。为减少脱贫户的前期投资成本,企业对“移动智慧菇房”的押金进行100%减免。出菇菌包由企业以优惠价格提供给脱贫户,脱贫户负责管理及采收,企业负责定价回购。产品回收时扣除菌包成本,把利润结算给脱贫户。废包由企业统一回收,用作加工有机肥料。
“党支部+企业+农户”共赢模式。一个或多个村党支部联合整合闲置土地资源,由镇政府或村集体联合出资,与企业签约打造“移动智慧菇房”的集中示范区,村集体通过集约经营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企业通过提供菌包、栽培技术及产品销售获利创收,群众可通过劳务收入和土地资金入股获益分红增收。
一组“移动智慧菇房”(10间出菇房)栽培秀珍菇总投资约65万元,安排用工4~5人,每天可出菇1300袋,全年产量约28万斤,收益约30万元。“移动智慧菇房”联农带农模式促进漳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漳州全市食用菌产量48.69万吨,其中,双孢蘑菇产量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居全国第一;白背毛木耳出口量占全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