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平和县国强乡高坑村花溪梦田农文旅融合示范片,放眼望去,田间的贝贝南瓜郁郁葱葱,绿莹莹的瓜秧铺满大地,金黄的花朵肆意绽放;一个个饱满圆润的南瓜,躲在翠绿藤蔓之下,偶尔俏皮地“探出脑袋”。这生机勃勃的场景,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2023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低效柚子园。如今,“花溪梦田”成为国强乡探索“退果还耕+土壤改良+粮油菜”“稻+菜+茶+竹+果”“生态治理+农文旅+乡村振兴”等路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动实践。
为持续推进平和花山溪综合整治工作,响应“退果还耕”号召,国强乡结合当地的田园特色、土楼元素,对这片占地30余亩的果园进行改造,建设自助窑鸡、围炉煮茶、花溪梯田、六成楼手工文创体验馆等10余个农文旅体验项目,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线。今年来,陆续举办的“非遗”闹春“水尪节”、乡村草坪音乐会等活动,让花溪梦田人气倍增。据统计,去年来,该示范片已累计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成了亲子乡村游的好去处。
退果还耕 多元种植焕发生机
转型源于生态觉醒。过去,该乡长期依赖蜜柚种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经济效益也不尽如人意。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国强乡积极求“变”。
根据“宜稻则稻、宜菜则菜、宜茶则茶、宜竹则竹、宜果则果”原则,该乡积极探索“稻+菜+茶+竹+果”多元种植调整途径,打造退果还稻、退果还菜、退果还茶、退果还竹、“月子鸡”“猪薯蚕”等六大示范片,让果园进退有出路。2022年以来,该乡累计退果8361余亩。
退果还田,如何耕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根基。
针对长期种植蜜柚导致的土壤板结、酸化严重、肥力逐年下降这一难题,该乡实施精准改土工程,2023年、2024年分别采用生石灰、腐殖酸类改良剂对253亩地块实现全覆盖,扭转“越种越瘦”困境。同步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施用总量较往年分别减少9.54%、7.98%。
从“板结地”到“肥沃田”。去年,全乡水稻种植面积拓展至432亩,其中高坑村退果示范片的95亩水稻田,亩产达480公斤,40亩油菜籽种植地表现亮眼,平均亩产达190公斤。贝贝南瓜、紫玉淮山等高效作物亩均产值突破8000元,相较原果树种植模式效益提升60%;木薯、蓖麻等工业原料作物种植面积达550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800万元。通过经济作物与粮油作物错峰种植,打破“一季休耕”的传统局限,实现“四季生金”。
立体循环 种养加环环生金
通过“头戴帽”,在当地不少蜜柚园所在的山地发展名贵树种;突出“腰系带”,在果园中养鸡鸭鹅,发展林下经济,推进苗木、果林、中草药材、山地养殖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脚穿鞋”,山脚下养鱼虾,鸡粪也能得到充分利用。
这种将传统单一的蜜柚种植转变为山地果园生态立体循环模式,不仅为国强乡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也为该乡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在位于乾岭村的“月子鸡”产业示范区内,该乡建成两个“月子鸡”养殖基地共1500亩。今年来,该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庭院经济,以“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回购”的模式,将“月子鸡”养殖推广到基地周围的农户家中。目前,已有10余户村民加入,预计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走进“猪薯蚕”产业示范区,山上生猪养殖区域,配套粪污处理设备,将固态粪污制成有机肥,液态粪污通过高挂微喷就地消纳在种植区。山下退果还耕地块,种植木薯并套种蓖麻叶,木薯直接销售,木薯叶、蓖麻叶用于养殖木薯蚕,木薯秸秆粉碎发酵还田,原材料在园区吃干榨净、充分利用,形成高位养、低位种、自循环、不污染的生态循环链。
下一步,该乡将以生态治理为契机,扎实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充分探索“生态治理+农文旅+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途径,打造“田园变游园、草地变营地、民房变客房、村民变股民”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