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659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时间: 2023-07-13 15:34
相关文章:

  闽农督函〔2023〕79号

  答复类别: A类

 

杨冰代表:

    《关于全面推进我省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659号)由我单位会同省自然资源厅、金融监管局、银保监局、科技厅、文旅厅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对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客观、实事求是,所提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对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关于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方面

  近年来,各级有关部门坚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重点保障,按照集聚提升中心型、转型融合城郊型、保护开发特色型、搬迁撤并衰退型和待定村庄等类型,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现状建设用地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庄规划建设用地的规模及布局。积极推广“镇村联编”和“村村联编”工作模式,推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优化城乡空间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保障村庄“留文”“留魂”。

  下一步,将加强规划帮扶指导和业务培训,继续指导各地科学编制好用、管用、实用的村庄规划,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三年行动,并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评估优化既有村庄规划成果,为我省乡村振兴提供差异化规划指引和有效用地保障。

  二、关于优化乡村产业布局

  近年来,我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打造集聚平台。先后制定《福建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实施方案》等,推动安溪茶叶、平和蜜柚等特色产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武夷岩茶、福建珍稀食用菌等产业集群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福安市社口镇(坦洋工夫红茶)、罗源县起步镇(食用菌)等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将区域“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二是突出三产融合,完善联农带农。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推进“三茶”统筹发展,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增强全产业链增值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下一步,将持续培育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推广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措施,提升科技支撑力。拓展乡村产业价值链,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三、关于推进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在落实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省承包地流转总面积为569万亩,土地流转率36%。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推广使用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加强市、县、乡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福建省农村经营管理综合信息应用平台,上线运行省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进场交易。完善流转农户承包地风险防范机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下一步,将持续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履约监督。加强对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使用承包地的用途管控,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落实。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进场公开、公平交易。

  四、关于拓宽投资渠道

  近年来,我省坚持“四个优先”,推动人才、土地、资金、科技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积极推动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资融资体系建设。举办2022年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福建创新发展大会,助力农业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效对接。筛选一批农业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提供专业的孵化培育服务。支持金融创新,创新推出八大重点领域银担合作产品模式,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倾斜更多金融资源。加大融资增信支持,通过风险补偿和业务奖补、代偿补偿等方式,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三农”主体的融资支持,2022年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累计提供融资担保906.04亿元。

  下一步,将继续拓宽“三农”投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围绕企业上市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拟上市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资源,深化与证券交易所、投资机构等合作,并发挥各级企业上市服务员作用,加强全流程跟踪服务。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融资增信服务,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专注支小支农主业。

  五、关于强化科技支撑

  针对制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2018年以来,在农业科技领域共立项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830项、自助科技经费约6.8亿元、带动项目科技投入达15亿元。在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领域,加大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项目扶持力度,推动8个设区市农科院所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组织开展农业专家“八闽行”活动,精准对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强镇以及“一村一品”示范村,加快县域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打造标准化供应链条,推进优质农产品认证,打响“福农优品”品牌。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带动作用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机器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在现代育种、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研发与示范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施“福农优品”农业品牌精品培育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持续提升福建优质绿色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

  六、关于强化人才支持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选任科技特派员约7.7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推进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2022年新增培养中专以上学历教育1.66万人。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按照“省抓示范培训、市抓特色培训、县抓产业培训”的思路,2022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07期、新增培训高素质农民12.5万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打造“兴农讲堂”“田园公开课”,2022年累计接受实用技术线上培训123.30万人次。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菜单式”供给和“订单式”需求对接机制。组织实施福建省“学习圆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每年招收中专及以上学历教育高素质农民(含“一村一名大学生”)12000名。继续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训,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0万人次。建立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关联机制,开展“书证融通”试点工作。

  七、关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全覆盖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二是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六要”群众工作法,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村级民主议事厅覆盖率达100%。三是抓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七条措施,编印《乡风乡俗》《乡训乡约》等7辑乡村文化记忆丛书。四是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打造“百姓大舞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开展戏曲进乡村、乡村“村”晚等文化惠民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依托“耕耘者”振兴计划项目,培育乡村治理骨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400人。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持续弘扬八闽红色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继续出版1辑乡村文化记忆丛书。继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春燕行动—福建乡村音乐会、乡村“村”晚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供给。

 

  领导署名:陈明旺

  联 系 人:陈 明、李 璐

  联系电话:0591—87820295、87865850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4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