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病虫发生与防控

警惕番茄潜叶蛾入侵为害

来源:省植保植检总站 发布时间: 2024-01-05 15:38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为鳞翅目麦蛾科昆虫,又名番茄麦蛾、番茄潜麦蛾、南美番茄潜叶蛾。2022年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23年11月增补纳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管理。

  一、入侵现状

  该虫起源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2017年8月,番茄潜叶蛾首次在我国新疆被发现,2021年7月首次入侵内蒙古自治区。现已在新疆、云南、山西、甘肃、四川、内蒙古、北京、辽宁、山东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定殖,呈扩展蔓延态势,严重危害番茄生产。该害虫寄主范围广、繁殖力大、生命周期短、世代重叠严重,扩散速度快,一般可导致减产20%~30%,发生严重时会导致番茄减产80%~100%,是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之一。

  二、寄主范围

  番茄潜叶蛾为杂食性害虫,已报道的寄主植有9科39种/属。其中,茄科类最多,有8属17 种;蔬菜、水果、烟草等作物7属8种。主要以幼虫为害番茄、马铃薯、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

  三、危害特点

  番茄潜叶蛾主要以幼虫进行危害,可以在番茄植株的任一发育阶段和任一地上部位进行危害。幼虫一经孵化便潜入寄主植物组织中,取食叶肉,并在叶片上形成细小的潜道,通常早期不易被发现,隐蔽性极强;当虫口密度比较高、幼虫龄期比较大时,还可蛀食顶梢、腋芽、嫩茎以及幼果。34龄幼虫潜食叶片时,潜道明显且不规则,并留下黑色粪便及窗纸样上表皮,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皱缩、干枯、脱落;潜蛀嫩茎时,多形成龟裂影响植株整体发育,并引发幼茎坏死;蛀食幼果时,常使果实变小、畸形,形成的孔洞不仅影响产品外观,增加采收后人工分拣成本,甚至会招致次生致病菌寄生,造成果实腐烂;蛀食顶梢时,常使番茄生长点枯死,形成不育植株,进而造成丛枝或叶片簇生;此外,幼虫还喜欢在果萼与幼果连接处潜食,使幼果大量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四、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810毫米,体色为浅灰色或灰褐色,鳞片银灰色;触角丝状;下唇须发达,向上翘弯;足细长;触角、下唇须和足均具有灰白色与暗褐色相间的横纹。

  卵:椭圆形或近圆柱形,长约0.4毫米,乳白色或淡黄色,近孵化时为黑褐色。

  幼虫:分为4个龄期。初孵幼虫为奶白色或淡黄白色,头部为淡棕黄色,体长0.40.6毫米;2龄幼虫淡绿色或淡黄白色;3和4龄幼虫绿色,或背部淡粉红色(依取食的寄主部位及发生时期变化),头部棕黄色,前胸背板棕黄色,后缘具有棕褐色斑纹。老熟幼虫化蛹前体色变淡,体长约10~12毫米,胴部背面有明显的粉红色。

  蛹:初期为淡绿色或棕绿色,后逐渐变为栗褐色,羽化时颜色变为深褐色。

  五、生活习性

  在南美洲,番茄潜叶蛾每年发生1012代,世代重叠严重。成虫主要将卵产在植株上部叶片的背面、正面或嫩茎上,少部分产在幼果和果萼上,散产或23粒聚产。在温度2630℃、相对湿度60%75%的条件下,卵经过57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发育历期约为20天。幼虫老熟后吐丝下垂,主要在土壤中化蛹,入土深度12cm;亦可在潜道内、叶片表面皱褶处或果实中化蛹,且常常结一薄薄的丝茧。雌性蛹的发育历期为1011天,雄性为1113天;同一天化蛹的雌虫和雄虫,通常雌虫先羽化;在实验室条件下,成虫可以存活3040天。在地中海盆地,成虫周年可见,雌虫和雄虫寿命分别为1015天和67天。成虫多在黄昏活动,雌虫羽化12天后即可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虫前来交配,上午7:00~11:00为交配盛期,多在近地面40~60cm婚飞交配,雌虫一天只能交配1次,一生可以交配6次。雌虫繁殖力比较强,一生最多产卵约260粒;第一次交配后的前7天是其产卵高峰期,约占总产卵量的76%。

  番茄潜叶蛾最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约为30℃,完成一代所需时间依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各不相同。如当环境温度为14和19.7℃时,在番茄上完成一代分别需要76.3天和39.8天;而当环境温度为27.1℃时,完成一代需要23.8天。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7.6和9.2℃,有效积温分别为103.8、238.5和117.3度;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1℃,有效积温为453.6日度。该种害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既可在严寒地域或严寒季节的保护地建立种群,又可在温暖区域或温暖季节的露地发生与危害,还可在海拔高度为10003500米的地域生长和发育。该虫具有较强的耐寒特性,当温度为4℃时,幼虫可以存活数周;即使在0℃环境下也有大约50%的个体(包括幼虫、蛹和成虫)可以存活11.117.9天。此外,只要有适宜的寄主植物存在,即使短日照也不会诱发其发生滞育现象。然而,该种害虫对寄主植物的全株性逆境胁迫比较敏感,如当番茄植株缺乏氮素或干旱时,由于摄食动力的改变,常导致幼虫存活率降低,以及发育历期延长。

  六、传播扩散途

  番茄潜叶蛾的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助农产品的贸易活动,尤其是番茄的跨境跨区域运输,传播载体包括来自发生区的番茄果实(尤其带蔓番茄)、集装箱/装货箱和包装物/填充物及其运输工具、番茄或茄子的种苗,以及茄科花卉的种苗等。

  七、监测调查

  (一)监测作物:以番茄为重点,兼顾周边茄子、马铃薯、辣椒、人参果、烟草、枸杞等茄科作物。杂草龙葵是番茄潜叶蛾为害的重要指示植物,注意对其进行监测。

  (二)监测时间:移栽田,从番茄定植开始至拉秧后结束;番茄育苗基地,从播种开始至育苗期结束为止。

  (三)监测方法:

  1、成虫监测:番茄潜叶蛾发生区县及其邻近区县,每个乡镇选择3个村庄,每个村庄布设1个监测点进行性诱监测。诱捕器距地面20~30厘米,每2天记录1次诱蛾量,及时更换粘虫板,每30天更换1次性诱芯。

  露地番茄:每块田布设3个性诱捕器(三角形粘胶式)。苗期,3个诱捕器呈正三角形布设,间距约50米,与田边距离大于5米;成株期,诱捕器放置于方便操作的田埂上,与田边相距约1米,诱捕器呈直线排列,间距约50米。

  保护地番茄:每个棚室布设2个诱捕器。苗期,棚室靠近入口处、中后部各1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大于1米;成株期,诱捕器放于近通道的田埂上,与田边相距约1米。

  2、幼虫发生监测:以番茄田为监测重点,兼顾茄子、马铃薯、辣椒、人参果、烟草、枸杞等茄科作物。根据种植面积大小,随机选23块田/棚室,每块田/棚室采用“W”形选5个点,每点连续调查10株,记录为害株数;每株上、中、下随机各选取2个叶片、2个果实,记录受害叶片数、果实数,每个叶片和果实的幼虫数,计算被害株率、被害叶率、百叶虫量、被害果率、每果的幼虫数。根据成虫发生动态,在成虫始盛期(成虫产卵前期0~2天)后开展幼虫和植株被害情况的田间监测,预测幼虫(卵期3~7天)发生为害盛期。

  (三)防治指标

  成虫发生期:每个性诱捕器每周捕获量≤3头雄虫时,为轻度发生;每周捕获量4~30头雄虫时,为中度发生;每周捕获量≥30头雄虫时,为重度发生。番茄被害株率≥5%或百株幼虫数量≥10头,应进行防治。

  八、防控措施

  (一)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倒茬:与非茄科植物轮作或与水稻等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清洁无虫苗:不从番茄潜叶蛾发生区购买番茄苗;育苗棚以及生产棚室的入口处安装防虫细纱网(60目)双层门帘,通风口安装防虫纱网。

  3、清洁田园:清除茄科作物及杂草残株残体,消灭桥梁寄主;整枝打叉、疏花疏果等随手装袋,集中销毁;落架前先进行药剂处理,再清除残株,并添加EM堆肥发酵菌剂就地覆膜堆闷。

  4、低温冻棚/高温闷棚:冬季低温冻棚(至少30天),夏季高温闷棚,减少虫口基数。

  (二)理化诱控

  1、灯光诱杀:成虫发生期,在连片种植田设置杀虫灯(365~375nm),露地每5~10亩设置1盏,保护地每棚室设置1盏,光源高出地面1.0~1.2米,集虫装置适量加水(含0.2%洗涤液)。

  2、性诱捕杀:在连片种植田设置性诱捕器诱杀成虫。露地番茄采用蓝色或绿色三角形粘胶式诱捕器,诱捕器底部高于地面50厘米;保护地番茄还可采用蓝色粘板或蓝色水桶/水盆式诱捕器,直接放在地面上。

  (三)天敌保护利用

  种植蜜源植物(金盏菊、芝麻、荞麦/苦荞麦等)涵养天敌,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提倡隐蔽用药、精准用药,以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四)科学用药

  初见幼虫潜道时,选择阿维菌素、氯虫·高氯氟、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苏云金芽孢杆菌Bt-G033A、四唑虫酰胺等药剂,注意轮换用药。喷药时间选择非雨天下午(日落以后)喷雾,抓住幼虫孵化始盛期,以提高防治效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