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至7月中旬,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联合相关植保科研机构对福建省漳州、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市的9个县(区)玉米开展采样和鉴定工作,专家团队采集的184份玉米南方锈病疑似样品检测结果均为玉米南方锈病,病菌检出率100%。检测结果预示今年春夏全省玉米南方锈病已呈现多地发生的状况。台风“格美”过境后21天内,发病夏玉米田块有病害加重及向外快速传播蔓延的趋势。应引起各地、特别是夏玉米产区的重视。
一、危害与症状
玉米南方锈病是夏玉米区及南方玉米区多种锈病(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中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玉米南方锈病主要在玉米抽雄后的生育阶段发生,病害发生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大量的病菌破坏植物叶片,使其产生大量破裂的病菌夏孢子堆,导致叶片水分大量散失,使叶片早衰。当10%叶面积被破坏时,即可引起8%的产量损失。
玉米南方锈病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的所有地上组织,主要侵害叶片、茎干和苞叶,也能够侵染雄穗。在感病品种上,病菌侵染叶片后,初期在叶片表面出现淡黄色的小点,小点逐渐隆起,并突破叶片表皮组织而露出圆形、直径0.2~1.5mm的夏孢子堆。从夏孢子堆中散出大量橘黄色的夏孢子。(详见附图)玉米南方锈病在发生后,病害在田块间的进一步扩散主要依赖风雨的传播。
玉米南方锈病田间症状图
二、发生情况
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全省的玉米种植品种、每年北上的台风路径,及玉米种植地田间气候条件紧密相关。台风发生的时间与路径的不确定性导致每年玉米南方锈病在全省发生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
7月底至8月初,台风“格美”过境后各级病虫测报人员通过对各地市玉米主产县玉米南方锈病的普查,发现多地进入抽雄期的玉米田间已出现发病状况。发病田块病株率在5%~50%不等,病叶率在0%~15%不等。闽西、闽南、闽北、闽中夏玉米田部分田块已见病,抽雄期以后玉米病田率一般在0%~10%。
三、防治措施
防控玉米南方锈病主要依靠选育栽培玉米抗性品种,以及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
在病害常发区,若气象部门提示未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应及早进行田间施药,对玉米进行保护。对玉米南方锈病具有较好保护及治疗作用的内吸杀菌剂有:丙环唑乳油、嘧菌酯乳油、吡唑醚菌酯乳油、三唑酮乳油等。化学防治时农户应严格参照农药标签指示的操作用量与方法开展适期防控。
药剂喷施应选择在玉米抽雄前2周进行喷药防治。如果气候条件不利于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或玉米南方锈病发生时玉米已发育至灌浆中后期,则可以不喷药,避免药剂浪费污染农田环境。玉米南方锈病常发区,建议来年轮换其他作物或选择种植早熟品种,避开台风期,可以有效减轻锈病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