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以来登陆及影响福建省的台风多,全省持续降水降温。7月下旬福建省中稻(单季稻)多数进入幼穗分化期,少数早插中稻进入破口期,双季晚稻进入育秧至返青分蘖期。8月,若水稻生育期与阶段性台风雨气象条件吻合,“两迁”害虫迁移为害及病害发展将加速。为减少灾害损失稳定粮食单产,各地应提高重视力度,在指导做好水稻“双抢”工作的同时,做好中晚稻病虫监测工作,决不能因当前病虫发生不重而放松警惕。面对多台风与持续降雨天气,要科学指导中稻病虫害预防与控制,全力保障夏秋粮再获丰收。
一、前期虫源累加及台风期病害发生风险提升
(一)水稻“两迁”害虫发生风险加大
稻飞虱 田间虫量 7月下旬初全省发生程度2级(偏轻发生)。中稻区平均百丛虫量211头,闽北南平、闽东福州地区一般在400~600头,闽清、建阳高密度田块可达1700~2200头;三明、龙岩、泉州、厦门等中稻区一般在100~200头水平,高密度田块达300~900头,闽西永定高密度田块达1930头;其余地区百丛虫量一般在100头以下。灯下虫量 峰次多、虫量小。6月下旬至7月下旬(台风期间),全省出现4次稻飞虱灯下虫量突增,突增峰期出现在6月22~26日,6月30~7月3日,7月6~8日,7月22~28日。4次峰期期间突增县单灯侯迁入量分别在60~450头、60~270头、30~150头、150~450头不等。7月20~25日期间厦门市同安区水稻监测点单灯侯迁入量达5285头,古田县达432头。各地须持续关注灯下虫量,指导田间调查与防控。
稻纵卷叶螟 7月中旬以来的大田普查,卷叶率中稻区多数集中在1%以内,部分地区如武夷山、建阳、闽侯出现卷叶率3%~14%的田块。亩幼虫量中稻区平均达414头/亩,高的区域如新罗、闽清、顺昌、建宁濉溪镇大源村等出现2000~6000头/亩的情况。总体尚属于轻发生状态,但仍应保持持续监测。
(二)中稻多数病害进入预防适期
穗颈瘟 田间菌源普遍存在,稻叶瘟平均病叶率1.01%,龙岩武平、建宁、建阳感病品种田块出现小面积病叶率3%~9.8%的情况。当下中稻陆续进入孕穗末期(幼穗分化中后期),是穗颈瘟病菌在中稻上主要的侵染时期和施药预防控制的最有利时机。各地要结合当地叶瘟及叶枕瘟发生基数、近期气象、品种抗性等情况,做好中稻破口抽穗期穗颈瘟预防,尤其是常发区、老病区及感病品种田块、已发生叶瘟田块等,应在破口抽穗前期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
纹枯病 中稻纹枯病进入垂直发展期,中稻区平均病株率2.63%, 一般在1%~8%之间,高的点片如新罗、政和地区出现病株率40%~50%的田块。单季稻病丛率一般在5%~10%。高温高湿是病害发展的重要条件,须做好药剂防治。
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穗期真菌性病害也将进入病菌侵染适期,中稻孕穗末期至扬花期与雨季吻合的地区,更应密切监测病害发生发展并做好预防控制。
(三)细菌性病害发生面积较前期明显增加
台风造成的稻株机械伤口是细菌性病害发生扩展的主要成因。水稻白叶枯 本周全省发生面积2.43万亩,发生程度1级。宁德、莆田早稻区、泉州、宁德中稻区已见病。水稻细条病发生面积1.95万亩,发生程度1级、泉州、宁德、莆田中稻区均查见病害。
二、抢晴做好病虫监测与防控
(一)防控原则 台风季水稻病虫害防控要把握抢晴防控与科学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虫害达标防治、水稻穗期病害预防控制、防控药剂合理使用三原则。采用登记药剂开展化学防控,须注意不同机理的化学药剂轮换用药。
(二)防控方法 叶瘟在见病初期做好药剂防治。穗颈瘟、稻曲病的防控重在预防,尤其老病区及种植感病品种田块,要抓住中稻孕穗末期(破口前7天左右)进行施药预防,稻曲病要加强破口期、齐穗期补防。稻粒黑粉病在水稻破口抽穗扬花期如遇阴雨天、湿度大气候,则更有利于病菌侵染为害,尤其杂交稻制种田、高感品种,要做好预防与控制,在破口期、盛花期各用药1次,注意避开扬花期以避免药害。纹枯病 水稻分蘖末期的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至孕穗期的丛发病率达10~15%时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