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已归档) > 活动资料
联乡挂村又帮户再现苏区好作风
——才溪乡调查八十周年之际看老区如何密切干群关系
东南网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传遍闽西大地的客家山歌,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今天,在苏区干部好作风发祥地,闽西老区群众这样称赞干部:“走访农户拉家常,共话群众致富经;联乡挂村又帮户,共扬苏区好作风。”
今年正值毛泽东才溪乡调查80周年。跨越80年历史,群众对闽西干部的评价竟如此相似。记者近日在当地采访过程中发现,这绝非偶然,它是才溪乡调查精神在闽西的传承,是老区干部发扬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
四下基层,倾听群众所需所想
“暴动前贫农雇农平均每人每年吃肉约一元(大洋),现在为二元,增加百分之一百。暴动前百家只有六十家养猪,现在百家有九十五家养猪。”这是《才溪乡调查》里的一段话。翔实的记录,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黄竹村,80户,348人,其中20户搬到县城,留下许多空心房,人畜饮水困难。镇里有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可以把空心房拆了,用做绿化或者他用。必须打一口机井,解决人畜饮水。”这是才溪镇党委书记张伟林的《民情日记》中的一段记录。
《民情日记》是当地党员干部深入挂钩联系的乡(镇)、村,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解决群众的所困、所需的真实反映。
“集镇农民用水比较紧张,能不能给予扩容解决。”这是记录在才溪镇党委组织委员丘文山《民情日记》里的一段话。原来村里的自来水厂建于2000年,现在已不能满足用水需求,且水源来自山上水井,只经简单处理,水质不达标。经镇里多方协调,对水厂重新改造,不到半年,新水厂投用。
为弘扬才溪乡调查精神,才溪镇在“四下基层”活动中,试行“才溪110——三零四点五必到”工作机制。“三零”即“零距离”服务群众、“零积压”服务工作、“零差错”服务质量;“四点”活动机制即民情观测点、信息发布点、干群连心点、信访落脚点;“五必到”帮扶机制即项目咨询必到、技术服务必到、婚丧喜庆必到、化解矛盾必到、突发事件必到。
进村入户,用心帮扶群众解困
“调剂办法:每年向群众买进谷米,比私人买的少收
今年初以来,才溪镇干部累计走访困难党员群众1500多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2起,解决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25个。如今,“三零四点五必到”群众工作法已在全县推广。许多群众都说:“咱们老区干部,就是有好传统、好作风!”
才溪干部接地气,用心帮扶群众的实际行动,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同样温暖着残疾大学生王福如和他的创业团队。前些天,镇里下派来的包村干部丘祥舜来到创业园了解情况。王福如的创业团队共有8人,6个是残疾人。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的他们虽有技术,但缺乏启动资金。镇里了解到情况后,帮忙多方筹集100多万元,并协调搞好园区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华丽转身。
心向群众,力往基层。闽西干部在他们所挂钩帮扶的乡、村、户中,洒下辛勤的汗水,付出无私的心血。
光荣亭畔,干群同心雄风犹劲
“这种经济战线上的成绩,兴奋了整个群众,使广大群众为了保卫苏区发展苏区而手执武器上前线去……”(毛泽东《才溪乡调查》)
才溪乡当时仅有1.6万人,逾八成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1192人牺牲在疆场,被誉为“烈士之乡”、“将军之乡”,毛泽东亲笔题写亭名的才溪光荣亭,巍然屹立在才溪河畔。
才溪从来就不缺苏区干部好典型,溪北村党支部书记林连英就是其中一个。
才庄公路经过溪北村需征地100多亩,涉及100多户人家,但征地任务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镇领导说,多亏林连英带领班子平时群众工作做得好。去年才溪镇评选“才溪模范”时,林连英高票当选。
不只是林连英,溪北村党员中心户雷天森也是好样的。
近日,雷天森又一次来到村民雷金福家中,就征地拆迁安置后续问题回访。
今年初,溪北村启动才庄公路拆迁工作。雷金福的房子正好属于拆迁范围,他嫌拆迁补助低,不愿拆。得知情况后,雷天森邀村里几位老人多次上门沟通,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像雷天森这样的党员中心户,村里有9个。
“三零四点五必到”工作机制使镇、村干部成了群众的贴心人。近日,岭和村村民李家豪、李家有、李家富三兄弟送给村委会一面锦旗,感谢他们帮助调解邻里纠纷,上面写着“深入群众,为民解忧”。
“在‘四下基层’活动中充分发挥才溪乡调查精神,干部作风变了,干群关系好了,生活环境美了,社会治安优了,群众满意率高了,村级组织强了。”才溪镇党委书记张伟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