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已归档) > 交流园地
如何才能了解社情民意、收获肺腑之言?请看一位农工委干部的下乡调研日记
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与思考)
董进智
《 人民日报 》(
编者的话: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按照四川省“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进村入户蹲点调研”的方式,一个人到内江市和甘孜州调研。他说,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参加工作近30年,真正一个人到群众中去近十年来还是第一次。他感受到: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只有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真正发现群众面临的问题。
下基层“形式”一次、“官僚”一次,群众的心就被伤一次,“村里可以说是‘五多三缺’,老人多、娃儿多、空房多、狗多、草多,缺劳力、缺技术、缺钱”
出发大约三个半小时后抵达内江市隆昌县胡家镇盘石村。为了避免直接谈问题冷场,我先请乡亲们谈村里和自家的发展,大家讲得头头是道、场面一度很是热烈。但当我说,请大家谈谈,干部们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满意时,乡亲们立即安静下来,有的低头不语,有的独自闷头抽烟。
沉默几分钟后,村支书曾德函带了个头:“你要说问题嘛,完全没得那是假话,现在村里可以说是‘五多三缺’,老人多、娃儿多、空房多、狗多、草多,缺劳力、缺技术、缺钱。”另一位村民接过话题:“现在大家饭是吃得起了,但是说小康嘛,还差得远,把路边的房子一齐刷白,写几副标语,就是新农村了?这完全就是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事情嘛!”
受到前面几位乡亲的感染,一位村民激动地说:“有的当官的下来,浩浩荡荡一大路,指手画脚一通不说,还要提前安排几个‘懂事’会说的当‘群众演员’,这啷个听得到真话嘛!”听到此,我十分尴尬,有种芒刺在背的感觉,没想到群众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如此深恶痛绝。我们下基层“形式”一次、“官僚”一次,群众的心就被伤一次。
下午又实地走访了一些农户,沿途可见一些撂荒地,个别庄稼地杂草比禾苗长得好,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的粮食直补确实存在简单发放到人的普惠现象,没能很好调动粮农的积极性,80、90后不会也不愿种庄稼,粮食安全问题怎么保证?
现代农业不能把农民“挤出”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一些地方急于造亮点、出经验,往往把注意力投到‘大老板’身上,而对农民的适度规模经营却支持甚少”
第二天,走访解放村和莆芦村,看看产业发展。
第一站,来到解放村浙江台州农民蒋宗喜的葡萄园。老蒋2010年10月携妻子和儿子、儿媳来川,按一亩一年600斤黄谷的标准,租了70亩地,租期18年。地里种了些西瓜,今后全部种葡萄,主要靠自家4个劳动力。我问老蒋:“为何不请人呢?”老蒋告诉我:“我这些活儿,家里人加把劲就做完了,平时不用请人,忙不过来再临时请几个。”
出了葡萄园,又绕到邻近莆芦村胡发友的钢架蔬菜大棚。胡发友是通过招商引资引来的,租了600亩地,全部种蔬菜。政府给了他较大政策支持,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600万。大棚温度高达38—
这些年,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一些地方急于造亮点、出经验,往往把注意力投到“大老板”身上,不仅政策上、投入上支持,还动员农民出让承包地,而对农民的适度规模经营却支持甚少,这类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确实需要招商引资,问题在于怎么引、引来干什么,怎样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增收致富,而不是代替农民搞农业,更不能把农民“挤出”农业。
午饭后,离开隆昌县返回成都。
农村仍有脱贫盲点,“许多地方都在为全面小康而奋斗了,而一些地区贫困面还这么大,贫困程度还这么深,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啊”
清晨从成都出发,进入甘孜州泸定县后,一路坑坑洼洼,沿途还有多处塌方,下午4点左右才到达杵坭乡杵坭村。
刚在54岁的张家贵家坐下,就来了三四个人。听说我是省里来的,个个都用好奇的眼神盯着我。一位老乡说:“省里来的大干部呀,我还是头一回看到哩。”现在交通通讯这么发达,农民群众和我们仍如此陌生,这种距离感让我感到汗颜。
谈话中,大家最关心的是修路,乡亲们说:“不通公路,我们修房子都是靠马队驮运水泥沙子,山里的水果蔬菜也运不出去,看到的银子都化成了水。”说到未来,有的想发展养殖,有的想开办农家乐,有的想下山去打工。也许是一时激动,54岁的朱永香把“家丑”也一块儿抖了出来。她说,丈夫有严重精神病,到处捡垃圾、潲水吃。自己也体弱多病,每月药费都在500元以上。儿子在外做木工挣的钱都全花在了两个老人上了,35岁了还是光棍。听完后,内心一阵酸楚,许多地方都在为全面小康而奋斗了,而一些地区贫困面还这么大,贫困程度还这么深,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啊!
晚上8点多,在村支书周兴林家吃过晚饭后,我拿出500元钱,请他给朱永香等困难群众买点东西。
夜晚,雷电交加,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为什么和平常看到的有些不一样?为什么感触会这么深?关键是平时懒于“下深水”,习惯于接收“二手”或是“三手”信息,一些“负面”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根子还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作祟。
特色产业带动致富,“去年村干部多头跑销售,让农民收入打了一个滚儿,有的种一年蔬菜就够买一辆车”
早饭后同主人家聊天。刚拉开话题,便来了一个30多岁的妇女。她是相邻的松林村的种菜大户程孝蓉,带动了全村种菜。听到这里,我急着想去看一看。
程孝蓉家住在海拔
看到程孝蓉种菜赚到了钱,村支部开始发动各家跟着学种蔬菜。村里建起了雪域蔬菜合作社,蔬菜面积已上千亩,村长毕满红介绍:“去年村干部多头跑销售,让农民收入打了一个滚儿,有的种一年蔬菜就够买一辆车。”现在,全村有大小车辆25台,摩托车更是户均一辆多。老百姓富了,村里打算从改厨、改厕入手整治环境,让村子变得更干净、更漂亮。
午饭后离开松林村,程孝蓉硬要给我一口袋刚从地里摘下来的辣椒和番茄,说:“你放心吧,我们这里种的菜都没打过农药,用的都是农家肥,我们自家也吃。”
回想这几天下乡,时间很短,没有去看有准备的点,没有参加准备好的座谈,少了应酬的疲惫,多了心里的踏实。我深切地感受到,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你把民情捧在手上,群众就把你记在心中。我们应该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才能倾听到群众的意愿心声,才能真正找准工作、作风及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只有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接地气”,才能真正建立起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为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 本报记者王明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