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人民日报论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4-05-05 10:09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人民日报》(2014042801版)

坚决防止“四风”反弹

——一论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

本报评论员

  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贯彻落实八项规定,须臾不可放松。正因如此,打消等待观望的侥幸,杜绝换汤不换药的变通,警惕风过又回头的风险,成为作风建设持续深入的重要保障。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一年多来,全党上下砥砺踏石留印的坚韧精神,保持雷厉风行的高压态势,令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同时也要看到,一时改进作风并不难,难的是养成风清气正的行为习惯;制定规章制度并不难,难的是培育崇清尚简的制度文化。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地各部门务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开了个好头,要一步一步深化下去的要求,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立信于干部,取信于群众,让好作风成习惯成自然。

  公款报销化整为零,送礼收礼花样翻新,嘴上腐败改换门庭……一段时间以来,四风问题换上隐身衣,充分说明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和顽固性、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倘若像割韭菜一般,割了一茬长一茬,八项规定徙木立信必然流于形式;倘若像蜗牛爬树一样,白天往上爬,夜里往下滑,群众必然感受不到作风的真切变化。纠风正纪之难,难在防止反弹。不达目的不收兵,才是落实八项规定的正道。思想上多一些从善如流,从恶如崩的清醒自觉,行动上多一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毅笃行,作风建设定可以在稳扎稳打中更上层楼。

  针眼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防止四风反弹,要从具体事情抓起,防微杜渐,多管齐下。因为纪律收紧而抱怨为官不易,畏苦情绪会不会成为作风变异的温床?所以更要通过点滴小事磨砺理想信念、纠正思想偏差;因为经费报销制度不完善而滋生巧立名目的变相报销,制度漏洞会不会成为四风反弹的帮凶?所以更要织密制度之网来防范破窗效应红头文件三令五申却总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不奏效,干打雷不下雨怎能形成威慑?所以更要强化刚性执纪和群众监督,对不收敛不收手者不手软,对阳奉阴违者不姑息。在严实二字上下功夫,一件事一件事地抓整改,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抓落实,来之不易的作风成果才能在持续巩固中不断提高。

  好作风和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既需要激发持之以恒的过程意识,力度不减,温度不降,也需要常怀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意识,时时消减私心杂念,不停敲打积弊顽疾。贯彻群众路线不休不止,改进作风久久为功,我们必能累积作风精进的点滴成效,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人民日报》(2014042901版)

不断强化执纪监督

——二论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

本报评论员

  有这样几组数据耐人寻味: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中央至少出台了14项禁令,覆盖各个领域;截至3月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3.3万多起,处理党员干部4.2万多人;去年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执纪监督,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作风正在好起来。

  揆诸以往,我们也曾有多少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尴尬,一度陷入规定一个样,执行一个样的怪圈。今天的风气之变,正在于铁面问责、刚性约束、严格执纪,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让伸手必被捉成为执纪监督的底线,从而释放出从严治党、改进作风的正能量。

  在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中,原则上越来越少,一律越来越多;在中央纪委的通报中,模糊指认的某某越来越少,精确制导的指名道姓越来越多;在违纪处理过程中,逃避责任越来越难,追究责任越来越多。当执法必严、违纪必惩、违规必究日益成为常态,当严格的执纪监督覆盖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谁还敢把制度当成一纸空文?谁还能让作风跑冒滴漏?

  然而,尽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也不能低估不良作风的反复性、顽固性,更不能忽视现实中消解刚性执纪的潜在因素。一些地方,矿泉水瓶装茅台、红塔山盒藏熊猫,试图避开执纪;一些部门,名为严格执纪,实则瞻前顾后,无形中软化了执纪;一些干部,习惯于拉关系、走后门,用人情异化执纪。凡此种种无不警醒:执纪稍有懈怠,制度约束就会陷入破窗效应,不良风气难免趁虚而入。因此,继续强化执纪监督,拿出零容忍的态度、钉钉子的精神、连根拔的韧劲,才能确保改进作风力度不减、一以贯之。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激荡胸怀,更应转化为我们不断强化执纪监督的行动,将改进作风进行到底,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人民日报》(2014050201版)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三论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

本报评论员

  哪里曝光及时、监督有力,改作风就容易打开新局面;反之,如果只唱赞歌、回避问题,就难免助长实功虚做的风气。这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地作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因如此,打赢转作风的持久战,必须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让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无处藏身。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促进权力规范运行,离不开舆论监督的强化。马克思曾说,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他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舆论是群众行使监督权的有效途径,现实中,一些干部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见报,正体现舆论监督的威力。改作风的本质在于规范权力,通过舆论监督激发出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效果,发挥好扶正祛邪、以儆效尤的教育警示作用,就能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舆论监督具有敏捷性,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揆诸以往,正是通过快速有力的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住房保障等领域的一些问题获得及时化解;也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舆论监督,惩防腐败、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得以健全完善。事实证明,舆论监督是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等并行的利器。在作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发现一起、曝光一起、解决一起,必能促进八项规定落到实处、细处。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一旦焦点转移、要求放宽,就容易使一些人觉得风头已过,导致不良风气出现反弹。舆论监督是全天候的探照灯,能够保持反四风的高压态势和舆论氛围,不断巩固和深化改作风成果。现在有的地方,公款吃喝由宾馆饭店转移至隐蔽场所,婚丧喜庆不摆宴席但红包照收,表情达意用电子礼品卡暗度陈仓。诸如此类四风变种、歪风反弹现象,亟待舆论监督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问题不放,露头就曝光、松懈就监督,以持续不断的努力破除四风问题的顽固堡垒,让好作风成为习惯。

  让八项规定成为铁八条,舆论监督是重要的刚性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唯有适应在舆论监督下工作,把八项规定内化为一种修养,把从严从实外化为基本准则,处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方能以作风的切实转变,打掉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