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走进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野青青,碧水绕田。石陂镇种植大户陈兆武,一边忙着为水稻春播育秧,一边管理着2000多亩正值盛花期的油菜田。
“油菜收完籽,剩下的秸秆翻进地里,能提升耕地质量,还能给水稻当肥料。”说起近几年酸化耕地治理的效果,陈兆武赞不绝口,“以前,土壤板结,稻米产量不高,种出来卖不出去;现在,不仅稻谷亩产提高了200多斤,种出的大米还拿到了绿色食品认证!”陈兆武介绍,通过在冬闲田上种植短生育期油菜,并增施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而且种出的稻米绿色健康不愁销。
陈兆武的经历,并非个例。近年来,浦城县紧抓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的机遇,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典型的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并通过配套种植技术、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发挥出了集成放大效应,实现了耕地地力与粮食产能双提升。
从低产到高产 从品质差到绿色粮
摆盘、填料、播种、盖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个水稻秧盘已经全部机械化播种完成。在春播的关键时期,临江镇水西村水稻集中育秧大棚内,种植大户马芳华正通过中控系统,为远近村庄的再生稻种植户育秧。
现年48岁的马芳华,有着20多年的水稻种植经验,是个种田的“老把式”。然而近些年,马芳华发现,过去松软的土地越来越板结,跑水跑肥,化肥越用越多,水稻产量却并不理想。于是马芳华找到当地农业农村局,经专家鉴定,原因是土壤酸化了。
酸化耕地不仅会造成作物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僵苗等,还会导致病虫害多发,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马芳华进行多种尝试,效果不佳。很快,好消息传来:2023年,浦城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马芳华的田块也被纳入酸化耕地治理范围。
水稻收获后秸秆还田,撒施生石灰、牡蛎壳粉等土壤调理剂,冬闲种植紫云英和油菜作绿肥,增施有机肥……每到关键农时节点,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人员,都会来到田间地头,为马芳华提供技术指导。就在当年,马芳华欣喜地发现,种植的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两季亩产均增产了100多斤,再加上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产品等措施,每亩化肥施用量减少了30~50斤,地也比过去松软、保水了。
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的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整县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境内耕地50.7万亩,河流纵横,梯田密布,有着“福建粮仓”的美誉。然而,近年来,这片肥沃的土地由于高温多雨,种植户依赖化肥、忽视有机肥等原因,使得耕地酸化严重。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显示,浦城县现有耕地土壤pH值平均为4.79,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平均值下降了0.87,与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取样时的平均值相比下降了0.14。
浦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土壤酸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特别是水旱轮作时的旱作季油菜、烤烟,及旱作玉米、薏米影响较大,对水稻增产也造成一定影响。如近几年,土壤酸化造成的水稻根结线虫病害时有发生,制约了浦城县粮食产能的进一步提升。
近两年,在推进酸化耕地治理的过程中,浦城县统筹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核心产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依据耕地土壤质量情况在富岭、仙阳、石陂、莲塘、忠信、临江、管厝、永兴、官路、古楼10个乡镇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面积达8万余亩。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种植冬季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土壤地力的提升。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区内,土壤pH值由4.67提高到5,平均提高0.33;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实施前的30.65g/kg提升到32.1g/kg,平均提高1.45g/kg,理化性状明显改善。
优中选优筛模式 示范带动提效益
酸化耕地治理后,不仅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还能种出绿色健康的粮食。莲塘镇山桥村种植户李来华,对于这一变化也是深有体会。
“稻子结实率高了,粮食产量提升了;稻-油轮作油菜长势明显好了,油菜籽产量增加了,化肥也用得少了,搭眼一看,土壤的颜色都比过去更深、更黑、更有营养!”李来华说,一年的治理让他明显感受到,地越养越好。
浦城县的多位种植户向记者反映,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后,再生稻两季亩产提高了100~200斤,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亩均化肥用量减少30~50斤。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区内多个示范片的测产结果显示,项目区内再生稻和中稻产量都明显高于往年。
浦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在实施酸化耕地治理项目过程中,浦城县深入调查农户意愿、种植情况及2023年治理效果,发现粉剂调理产品因施用不便、施用成本较高,难以推广。为此,2024年主要采购颗粒状碱性有机肥,并结合机耕、机播等机械化作业,降低施用成本。同时,项目区农户可根据种植作物的需要自购生石灰、牡蛎壳粉等调理产品,可获得100%补助,自购钙镁磷肥、碱性有机肥、其他土壤调理剂等可获得50%补助,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在关键农时节点,通过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借助高素质农民培训平台等方式,广泛宣传耕地质量提升、酸化耕地治理技术。同时,在田间显眼位置安插耕地质量提升宣传牌,增强农户的参与意识。2024年,全县共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户对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视和开展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水平。
通过多年实践,浦城县结合当地种植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调理产品+”技术模式,包括适用于油菜-水稻轮作的“调理产品+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有机肥施用+配方施肥”模式;适用于水稻种植的“冬闲田种植绿肥+秸秆还田+钙镁磷肥”模式;适用于薏米种植的“调理产品+薏米秸秆还田+有机无机配方肥”模式;适用于烤烟种植的“水稻秸秆还田+氢氧化镁+钙镁磷+有机肥”模式;适用于蔬菜种植的“调理产品+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方施肥”模式。这些技术模式的应用有效改善了土壤酸化问题,提升了耕地质量。
浦城县在推进酸化耕地治理工作中,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发挥出了集成综合效应。项目区内通过土地平整、灌溉设施、田间道路的改善,使原本种植单季稻的田块,适合种植再生稻,粮食产能由种植单季稻时的亩产500公斤,提高到再生稻两季亩产850~1200公斤。同时,通过酸化耕地治理施用土壤调理产品,结合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技术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壤理化性状,为稻-油轮作、稻-再-油轮作等模式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是油菜种植期施用土壤调理产品,促进了油菜苗的生长,提高了油菜苗抗低温能力,油菜籽亩产增加10%~50%。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