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抓关键 补短板 增效益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1-20 15:00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走近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乡的粮食烘干中心,10台智能化烘干机映入眼帘。工作人员设置好温度、时间后启动设备,只需等待48小时,一次烘干工作便完成了。据悉,每台烘干机一次可烘干9.2吨稻谷。

  这是一个福建开展粮食烘干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成效的缩影。近年来,福建抓关键、补薄弱、纾急需,不断引进大型、高效、绿色机具,逐步淘汰落后、高耗能机具,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业生产加“新”提“质”。

  提质切要 成就关键一跃

  对吴屯乡和岚谷乡的粮食种植户来说,粮食烘干中心的建成解决了大问题。“以前烘干还要运到邻市,有时候谷子在路上就沤坏了。现在岚谷和吴屯过来,要节省太多时间了。”粮食烘干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近年来,随着粮食规模化生产水平的提升,传统粮食干燥方式已难以适应。采用科技手段对谷物进行烘干,既高效便捷,又可提高稻米品质,成为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2024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产地烘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此后,全省上下开始推进。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推进措施和目标任务,计划到2026年全省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点)达到350个、烘干机批次处理量达到6.2万吨、水稻产地烘干能力达到95%;六厅局联合印发通知,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落实用地保障、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加大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首次将粮食输送(提升)机等烘干配套设备列入补贴,对烘干成套设施装备按50%比例测算补贴额,补贴资金分配时重点保障各地烘干能力建设需求。

  各地在烘干中心建设中,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效运作”的原则,为烘干中心设定了具体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及预期服务范围,确保它们不仅能有效应对本地粮食烘干需求,还能服务周边若干个乡镇,辐射带动区域内粮食产后烘干能力的整体提升,并在未来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

  用好补贴 驱动向优向新

  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烘干机……在南平市浦城县临江镇万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库,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农机。

  “2023年底,我买了16台烘干机。2024年初,我又买了5台烘干机和5台插秧机。有了这些设备,现在的种粮面积已扩大到5200亩。”合作社理事长马芳华说,“这些年,合作社享受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已经超过200万元,实打实地省了钱。”

  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作用,扩大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开展优机优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先进适用装备,为农民选购好机优机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力驱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不仅新机购置有补贴,旧机报废也有补贴。2024年,福建结合省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了《福建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方案》。该方案补贴投入更大,投入的财政等资金超过2000万元补贴范围更广,报废补贴农机种类范围从之前的7类增加到15类;补贴标准更高,绝大部分农机具比之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对报废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播种机并新购置同种类机具,报废补贴标准较只报废再提高50%,单台最高可补贴2.6万元。

  强化服务 促进增效增收

  伴随着插秧机的马达声,农机手们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株株碧绿的秧苗从插秧机上有序抓取,整齐地插入水田中,全程只需两个人,不仅节省了人工,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这一幕,发生在长汀县2024年农业“五新”(农机新机具)示范推广暨水稻毯状苗机械化插秧技术现场演示活动上。2024年,福建在20个县(市、区)实施农机示范推广项目,精准遴选主体,精心组织实施,精确辐射带动,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以点带面推动水稻种植户接受新技术、用好新机具。

  与此同时,福建将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和补短板推进行动的重要抓手,培育建设70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引导配置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支持为小农户提供水稻代育代插等农机社会化服务。

  2024年7月,台风“格美”来临前夕,福鼎市太姥山、店下两镇万亩水稻正抓紧抢收。在这关键时刻,新建成的福鼎市农垦粮食烘干中心及时启用并投入运营,解了粮农燃眉之急。这是福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助农增收的生动写照。

  “建在平时、用在战时”,福建各地积极推动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发展,不断强化农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业抗灾救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目前,福建全省备案更新119家应急作业服务队、62个百吨以上烘干中心,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机械化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