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福建省的闽清、闽侯和惠安,一定要尝尝这里的橄榄和余甘。
大多数水果在成熟后表皮会慢慢变红,而橄榄和余甘从结果到成熟,表皮始终是青翠欲滴的。除了在外观上有自己的个性,在口感上,橄榄和余甘还能给人以“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的独特体验。
闽侯橄榄
作为“中国橄榄之乡”,闽侯橄榄产量稳定,据说全国每4粒橄榄中就有1粒来自闽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橄榄,闽侯的橄榄肉质脆嫩,香气浓厚,回甘浓甜,可食率和出汁率高,饱受顾客青睐。
闽侯县优越的橄榄品质与境内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闽侯县境内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如春,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成就了闽侯橄榄独特优异的品质。
为了打造橄榄这一产业优势,近年来,当地以橄榄产业为农业强镇主要突破口,不断挖掘橄榄产业价值,创新橄榄产业发展方式,做足做好‘中国橄榄之乡’文章。同时,抢抓橄榄文化IP机遇,充分发挥‘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强大联动作用,加速橄榄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橄榄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集文化、旅游、美食、休闲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为闽侯县产业强镇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闽侯县在橄榄产业发展路上“高歌猛进”,除了鲜食以外,二次加工的闽侯橄榄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光是橄榄加工就有产品80多种。
闽清橄榄
在闽清,橄榄已有近千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从唐代开始,闽清橄榄就被列为贡品,成为“闽清三宝”之一。欧阳修在《新唐书》上将闽清橄榄列为贡品,其品质就可见一斑。
历史上,闽江岸畔的北溪、安仁溪一带是闽清橄榄北植的临界线。橄榄属热带、亚热带水果,喜温暖湿润,忌严寒霜冻,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微寒薄霜的气候特点恰好让青橄榄口感更佳。
为了打开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闽清县梅溪镇政府引导梅溪橄榄走上了精深加工的道路。不断推出橄榄汁、橄榄露等产品,成为梅溪橄榄进军一线城市、打动年轻消费者群体的“敲门砖”。
为了拓宽橄榄销路,当地的一些农户尝试让橄榄搭上了网络直播的快车。据介绍,农场每天出货至少2万斤,最多能达到5万多斤,直播间里既卖果,也引客,不少客人在直播间里下单尝鲜后,成为线下购买橄榄的回头客。
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如今,橄榄种植已经成为闽清县的一项朝阳产业,为乡村经济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惠安余甘
余甘是惠安传统的农产品,据载,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惠安的一株余甘子树的果实,并诰封为“皇帝甘”,这抹余甘子的树龄已高达630多年,虽然清朝时被雷电劈成两半,但至今仍郁郁葱葱,而且每年结果。目前此树已被引入重点文物保护古树,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皆称其为国宝。
为推动余甘产业发展,提升企业与农户的种培积极性,围绕“惠安余甘栽培系统”,惠安推出了从蓝田村大竹自然村“皇帝甘”到品种园再到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皇帝甘·余甘圣地”惠安余甘文化休闲景点。如今,沿着美丽的黄塘溪水系一路走入蓝田村,在本村的大竹自然村可以观赏到百年树龄“皇帝甘”,车行几百米山路还可以到品种园、标准化生产基地体验余甘采摘,品尝到不下10种余柑品种的滋味。
惠安县政府高度重视余甘产业发展,每年投入扶持资金1000万元,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抓项目、打品牌、抓市场”的思路。全力打造“惠安余甘”区域公共品牌,统筹布局种植、加工、营销、服务等一二三产业发展布局,即惠安余甘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余甘精加工示范区、余甘产品营销中心、余甘农业休闲文化体验中心。通过建设1万亩余甘优质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面推广绿色防控,严格执行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建立“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和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全力打造走向世界的惠安余甘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