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暑气渐起,潮湿闷热的天气里,人体脾胃功能易受影响,此时正是通过饮食调理身体的好时节。
若要选一种兼具口感与养生价值的食材,那一定非香菇莫属—— 它自带山林清气,菌肉肥厚鲜嫩,既能在餐桌上百变添香,更是中医典籍里“扶正补虚、健脾和胃”的食疗佳品,从菌盖到菌柄全被“吃干榨尽”,堪称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全能宝藏”。
-01-
从“山珍”到“富民菇”
浑身是宝价值高
它是山珍,更是“富民宝”。
香菇,隶属伞菌目,作为世界第二大食用菌,素有“山中之珍”的美誉。
它不仅口感醇厚,更集营养与药用价值于一身:富含香菇多糖、18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维生素B群及钾、镁、硒等微量元素,常食可增强免疫力、健脾养胃。
中医记载,香菇性平味甘,能“益气不饥,治风破血”,是药食同源的佳品。
在原州区河川乡上黄村,香菇更是被“吃干榨尽”:圆润的菇头烘干后远销福建、陕西;粗壮的菇腿制成鲜香的香菇酱,成为餐桌新宠;就连细碎的菇脚也磨成菇粉,化身天然调味料。
香菇酱和香菇粉
-02-
闽宁协作“输血”变“造血”
荒山沟里育新机
谁能想到,如今生机勃勃的菌菇基地,曾是靠天吃饭的穷山村?
2017年,村民黄玉孝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指导下试种香菇,首年两栋大棚赚了6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当选村主任后,带着村“两委”四处取经,决心把香菇打造成支柱产业。
关键时刻,闽宁协作送来“及时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48万元,建成3栋栽培大棚、1000平方米现代化菌棒车间、烘干房,配备自动化拌料、灭菌、接种设备,形成“制棒 — 种植 — 加工 — 销售”全链条。
福建农科院专家林戎斌驻点指导,从菌种优选到转色管理,手把手教会村民“科技种菇”,菌棒成活率从65%跃升至99%,产出的香菇因“生长周期长、肉厚瓷实、矿物质丰富”,一上市就成了市场抢手货。
-03-
标准化种植“智”造“金菇”
小车间里有大乾坤
走进菌棒制作车间,机器轰鸣中透着严谨的科学节奏:木屑与麦麸按7:3配比,经机械搅拌、高温灭菌(105℃持续15小时)、无菌接种,每根菌棒都经历20多天“菌丝孕育期”。
养菌棚内,技术人员每天监测温湿度,待菌丝布满菌棒、表面形成棕褐色菌膜,才算“成熟出厂”。
如今的上黄村,年生产菌棒超100万棒,23栋大棚如黑色“盔甲”绵延山间。采摘季里,50多位村民在棚内忙碌,脱贫户占比达90%,6名残疾人也实现就业。2024年,村集体发放工资43万元,带动周边骆驼河村、寨洼村等共建“菌菇产业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