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宁夏精品丨香!糯!甜!宁夏小杂粮的美妙吃法,一口就上头!

来源:乡味宁夏 发布时间: 2025-06-30 18:46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在干旱少雨的宁夏南部山区,小杂粮是土地最坚韧的馈赠。

  它们抗旱、耐瘠薄、生长期短,是这片土地“以秋补夏”的智慧结晶。

  从固原的丘陵到盐池的沙地,从西吉的旱塬到中卫的河滩,一颗颗饱满的杂粮籽粒,正化作碗中千变万化的风味传奇。

  豌豆:山野间的玲珑白玉

  固原市西吉县的豌豆,堪称杂粮中的隐世明珠。

  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可作蔬菜,也可磨成粉二次加工成粉条、豆腐等。

  最妙的转化,莫过于一碗豌豆凉粉。

  豆粉加水熬成浆,冷凝后切作颤巍巍的玉条,浇上蒜汁辣油,滑入口中冰凉沁人。

  糜子:塞上酒香里的黄金粒

  盐池县广袤的旱塬上,糜浪翻滚出深浅不一的色彩。

  60万公顷无公害土地孕育的糜子,是宁夏人餐桌上的“千面郎君”。

  脱壳后的糜子称作黄米,磨粉即成黄米面。

  这种质朴的粉末在巧妇手中,化作油糕酥脆的金甲,咬开后红糖馅如熔岩流淌;或是叠成糜子蒸糕,层层沁着枣香;更有糜子双层糕,上层金黄下层深褐,粗粝与细腻在齿间交织。

  荞麦:三棱黑金的风味革命

  盐池荞麦,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中的黑马。褐黑色的三棱籽粒看似粗犷,却蕴藏着降血脂、护血管的“芦丁”精华。

  荞麦面的七十二变,是宁夏人对抗苦寒的智慧。

  荞剁面浇上滩羊肉臊子,筋道面片吸足肉汤鲜香;荞面搅团在酸汤中沉浮,配一勺油泼辣子暖透寒冬;最绝的是荞面凉粉,切作琥珀色的条块,佐以芥末陈醋,暑气顿消。

  一粒荞麦,竟能演绎出冰火两重天。

  莜麦:秋田里的甜醅魔法

  莜麦在宁夏有个诗意的别名——玉麦。

  固原山野间,金黄的穗粒在秋阳下闪烁着油脂般的光泽。而它最神奇的蜕变,藏在端午时节的陶瓮中。

  西吉农家深谙此道:莜麦舂皮洗净,煮至“开花”却不糜烂,拌入酒曲密封发酵。

  三日启封,酒香裹挟着蜜甜扑鼻而来——这便是西北独有的甜醅子。

  冰镇后舀一勺入口,爆开的麦粒溢出浆汁,难怪民谣唱道:“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若将发酵莜麦揉压成条,便是莜面鱼鱼,滑溜溜游弋在羊肉汤里,成就了最地道的“山野醒酒汤”。

  扁豆:中卫人的乡愁密码

  扁豆并非宁夏原产,这种来自陇地的铁饼状豆粒,却在黄河岸边的中卫扎下了根。

  扁豆子面的灵魂,在于一勺熬成酱红的豆沙。

  中卫主妇深谙其道:扁豆翻炒至黑红,加碱文火慢煨,待豆粒化作沙蓉,炝入葱油与土豆泥。

  最后烩入柳叶面,豆沙裹挟着面片,沙糯与柔滑在唇齿缠绵。漂泊在外的游子归来,总要直奔面馆:“老板,扁豆子面多舀勺豆沙!”那浓稠的豆香里,翻滚着贺兰山下的烟火人间。

  下次在宁夏别只盯着大鱼大肉啦,来尝尝宁夏的杂粮小宇宙吧!

  一口下去,保证你惊呼:原来土味,才是最高级的真香警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