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 > 工作进展
近年来,泉州市德化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升农房建设管理水平等目标任务,把抓好“崇尚集约建房”样板工程作为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高质量高效率推进裸房整治、农房风貌和质量安全管控等工作,累计投入5900多万元,完成裸房整治3618栋,推动乡村焕新颜。
聚焦“三个强化”,下好基础工作“一盘棋”
强化组织领导。德化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住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实行各乡镇党政“一把手”负责,全方位构建政府主责、镇村主抓、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将工作专班划分为4个指导服务组,挂片开展指导服务工作,确保工作领导指挥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绩效考核在一线。
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持续完善村庄规划,根据农房建设用地需求预留用地空间,不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在新编、修编的村庄规划中规划新建集中建设点,落实好农民建房需求用地保障。
强化群众参与。通过走村入户、集中宣传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讲透政策,发送宣传短信5万余条,发放质量安全常识“一张图”等宣传材料1万余份,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聚焦“三驱混动”,打好落地见效“组合拳”
制度推动。严格落实“带图审批”制度,围绕“设计、审批、建设、管理”农房建设全过程施行闭环管理,细化工作要求和办事流程,从源头上严把农房建设设计关、质量安全关。聚焦重点,靶向发力,明确屋顶、山墙、墙体、门窗、勒脚、色彩、材质等7项建筑风貌要素管控要求,建设具有德化地域特色的农村住宅。
资金驱动。按照“预拨+动态追补”的模式,以30元/平方米标准对裸房整治进行资金补助,建立“环境有提升,政府给礼包”的差异化激励机制,对完成房屋建设的,择优评选5栋补助2万元;对裸房整治成效显著的,选取5个村庄按照10万—15万元/村给予奖补,以“小资金”撬动“大改造”,累计拨付各类奖补资金896万元。
典型带动。抓好典型打造和样板标杆,点上引导各乡镇建成1幢以上标杆房,面上精心塑造雷峰潘祠、国宝佛岭、上涌曾坂等亮点村,线上打造“雷峰—南埕—水口”“国宝—赤水—上涌”等精品线路,形成模块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标准,推动“崇尚集约建房”裸房整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聚焦“三个突出”,织密提质增效“保障网”
突出标准引领。发布实施《德化县村民住宅方案图集》,发布12种“戴云山筑”风格建筑户型供群众选择,推广使用青瓦、涂料、面砖、真实漆等新材料,屋顶采用以悬山顶为主的建造模式,鼓励进行坡屋顶改造,形成整体统一的建筑风貌,在突出“戴云山筑”风格的同时,降低裸房整治费用,打造特色建筑文化品牌。
突出严格监管。加强线上监管和线下巡查,线上开发“农村建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推出在建房屋档案数据的审核认证、统计分析等实用功能,按照“一户一档”建立房屋档案数据库,推动在建房屋基本信息“一键可查”、建设过程监控“一户不落”,实现房屋隐患摸排、整治、验收全流程留痕闭环管理及考核评价;线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开展全过程巡查指导服务,落实建房全程监管和巡查验收制度,开展全覆盖指导检查。
突出技术保障。通过统一购买服务,委托熟悉本地农房建设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为农村建房提供设计咨询、施工管理服务。加强自有力量建设,常态化组织镇村干部、工匠等开展培训,累计培训2600多人次,引导成立工匠协会,助力农村工匠“抱团成长”。[责任编辑:连雨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