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 > 工作进展
厦门市同安区辖11个镇(街),144个村(居),农村老年人口约3.6万人。近年来,同安区以农村幸福院的建设运营为抓手,持续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水平。目前建设运营农村幸福院77家,实现农村幸福院行政村全覆盖,三星率达100%,四星率42%。
一、党建引领,创新爱老机制
一是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农村幸福院在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将“党建+幸福院”工作纳入村党支部议事日程,搭建“党员+志愿者+助老员”多方配合模式,加大农村幸福院运营管理的领导。
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同安区民政局按照《农村幸福院运营管理办法》,指导各镇(街)建立健全农村幸福院运营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确保农村幸福院全年开门时间不少于200天。
三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幸福院运营管理的通知》,明确区民政局行业指导责任、镇(街)属地监管责任、村两委主体责任,进一步要求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严格按照运营管理办法加强日常监管,保障农村幸福院规范运营。
四是创新项目运行机制。同安区每年投入区级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采取全区统一公开招投标方式,将144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整合打包,配备298名助老员,依托农村幸福院场所、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入户关怀、档案建立、活动组织、精神慰藉、社区参与、老年教育、咨询保障等综合服务。
二、科学规划,打造养老之家
一是全面提升。针对早期建设的农村幸福院出现的设施设备老旧、功能不齐全、服务范围不足等问题,开展针对性提升改造。2023年完成全区77家幸福院提升改造工作,通过专修改建、补齐设施设备、重新划分功能区域等,全面提升幸福院场所卫生环境、文娱条件、设施设备。
二是因地制宜。重建堤内村幸福院,科学设置餐厅、厨房、休息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配置运动、娱乐、医疗等设施,满足老年人日益丰富的养老需求。改造西浦村旧知青楼,将历史记忆与敬老精神相融合,将知青楼塑造成为一座集休闲娱乐、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幸福院,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
三是提质增效。规划改造土楼村幸福院、五显镇店仔村幸福院,新建五显镇四林村第二幸福院,通过整体科学设计、完善功能区域、更新设施设备,弥补原幸福院场所面积较小、设施设备老旧、覆盖范围不足等问题。
三、互助养老,激发敬老活力
一是多方链接资源。发动村两委、慈善企业和爱心人士等广泛参与,捐资捐物,共建协作。比如,西浦村筹集善款20万元用于幸福院的改造和运营,为老年人提供“医、康、养、护”等多元化服务;四林村与46家爱心企业签订共建协议,与10家社会组织进行公益对接,与五显镇商会开展定期捐赠、商会成员结对帮扶等活动,累计收到捐款捐物50余万元。盘活“沉睡资源”,依托幸福院老年人代表,带头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闲置资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村集体每年增收30万元,发挥独特“银发”力量。
二是培育志愿队伍。积极整合社工、社会组织、慈善企业、爱心商户等社会力量,挖掘培育本地志愿者,与本村孤寡、独居、空巢等困难老人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志愿服务关系,深化互助养老模式。
三是开展公益大赛。开展“银城微公益”创投大赛,加强项目资金扶持,打造“流动茶桌阿公阿嫲斗阵来泡茶”“益同相伴情暖夕阳”“女性增能助困服务”“雨花敬老服务”等敬老项目,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农村助老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