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 > 工作进展
三明市大田县常住人口30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18.7%,居住分散、点多面广,公共服务难度大。近年来,大田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五联五保”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农村养老困境,促进城乡养老一体化服务“零距离”,持续打造山区养老服务大田样板,相关经验做法曾三度入选全国养老服务典型案例。
一、打造平台,实现“一网联结保调度”
一是数字赋能。以数字养老建设为抓手,构建县域虚拟养老院,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居家老人“三位一体”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打造集服务供给、供需对接、质量监管于一体的智能管理平台。
二是共享联动。建立全县养老服务大数据库,横向与民政、卫健、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与老年群体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群、线下服务队伍场景互动,实现紧急救助、居家服务、床位建设、精准康复等功能“一网联结”;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有力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需求全供给、监管全过程。
二、整合资源,实现“百家联手保供给”
一是聚集服务力量。织密县、乡、村、居家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以村(居)为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在全县274个村(居)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吸纳和培训农村留守妇女、低龄老年人、轻度残疾人等加入孝老员队伍和养老志愿服务队伍,人数合计达2000余人;整合县域内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家政、超市、快餐、理发店等服务机构1117家,并签订上门服务协议。
二是优化服务机制。以县域为板块、呼叫中心为核心、服务人员为纽带、居家老人为终端,设置“1+N”服务场景,建立“管理成本最小,服务团队最大,服务效率最高”的联手运营机制。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实现“百家联手”全民行动的规模效应。
三、回应需求,实现“多方联动保效率”
一是做好应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带一键紧急呼叫功能的专用手机或SOS智能报警胸牌,开设线上、线下点菜式服务程序,研发养老护理员接单APP等管理软件,建设32路语音中继功能呼叫中心。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按下SOS键或拨打服务热线,平台系统就会弹屏显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地理位置,呼叫中心的坐席人员根据老年人需求,就近调度线下孝老员或签约服务商提供上门服务,做到“1分钟派单、15分钟响应、30分钟上门服务”。
二是做好综合服务。每年开展助医、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应急等养老服务超45万人次,其中为农村老年人群服务超30万人次,为3580个家庭解决异地孝老难题。
四、健全网络,实现“三级联网保覆盖”
一是创新运营模式。推行“互联网+康复辅具”,建立县、乡(镇)、家庭三级辅助器具服务网络。采用“1个中心+N个服务站”运营模式,在县城建成康复辅助器具展示体验服务中心,在乡(镇)卫生院等公共场所建立21个共享辅具服务站,投放康复辅助器具2000余件(套),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本人或家属可就近到网点自助扫码租借,实现线上申请结算、租借维保、网点自助,已提供辅具适配、租赁、维保等服务超4.5万人次。
二是做好家庭配置。在对老年人居家环境、生活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后,适配护理床、防压疮垫、淋浴椅、坐便椅、助行器,安装网络连接、烟感燃气报警、视频通话、智能体征监测和紧急呼叫设备等辅具1.35万余件,将专业照护服务送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中,解决了失能老年人居家护理难的问题。
五、规范服务,实现“监管联合保质量”
一是明确规范标准。牵头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孝老员“优胜劣汰”、服务质量评价等管理机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服务视频和图片存储制度,数据实时上传民政监督系统和机构管理系统。
二是加强监督监管。通过平台满意度回访,实行“每月一质检、每季一总评”,强化对孝老员的综合评价和服务质量的监管。通过信息互联、社会互动,形成“机构实施、平台质检、客户评判、政府监督”的监管格局,构建立体联合监管工作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