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 > 工作进展
三明市沙县区总人口269174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56017人,占比20.81%,总体指标高于全省平均值。作为全国闻名的小吃之乡,沙县区有6万多人在外经营小吃,大量的劳动力转移,让农村养老问题面临更大挑战。沙县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学养结合”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幸福院等现有场所,创办乐龄学堂,开办长者食堂,促进农村老人居家健康养老。
一、聚焦“老有所学”,创办“乐龄学堂”
一是创新领导管理体系。成立乡村乐龄学堂工作领导小组,涵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负责乐龄学堂的日常管理工作。组长由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担任,区委宣传部、组织部、老干部局、文明办,区民政局、教育局、卫健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区民政局。乡(镇、街道)明确一名科级领导分管,各乡村(社区)乐龄学堂校长由书记担任,村干部或者妇女主席担任常务副校长,具体负责乐龄学堂每周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建立区乐龄学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工作协调会。
二是创新“三共”教学模式。乐龄学堂采取学校制管理模式,分春季秋季两个学期,每周定期组织60岁以上老年人学习活动上课一次。学堂活动以“共同学习、共同作伴、共同用餐”的“三共”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及兴趣课程三类,采用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情景式、游戏化、适老化的多样多元的教学方法教学。共餐以简餐为主,达到共同做伴、互助养老,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三是创新教学培训体系。由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负责师资培训、教学组织管理、志愿者校长和教师管理,多次邀请老年教育专家学者举办校长、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学期末组织老年学员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乡村乐龄春晚”汇报展示大赛,评选优秀乐龄学堂校长、优秀志愿者教师、优秀学员。
二、聚焦“老有所养”,办好“长者食堂”
一是优化运营模式。采用公建民营、政府补贴与企业自主经营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慈善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参与、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的模式,面向全区有需求的特殊困难家庭和独居高龄老年人提供低偿助餐服务,实现一碗长者饭,温暖老人心,切实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
二是加大补贴力度。区委区政府加大老年人用餐贴补扶持政策,60-79周岁补助3元/餐;80岁-89周岁补助6元/餐;60-89周岁的重点优抚对象、计生特殊家庭等老年人补助6元/餐。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用餐。截至2023年底,全区用餐达20余万人次。
三是扩大覆盖范围。利用农村幸福院共享空间,举办乐龄学堂教学活动,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现有区级29家、乡镇及村15家、企业和社会运营7家,共计51家。截至目前,全区日均用餐达587人次。
三、聚焦“老有所依”,加强机制保障
一是做好政策保障。出台《沙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终身学习促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沙县区加强农村幸福院和乐龄学堂运营管理办法》《关于深化闽台乡村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乐龄学堂建设,全面助推健康养老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7年来,沙县区委、区政府累计投入400万余元推广“学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是做好经费保障。沙县区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对新开办乐龄学堂给予一次性奖补2万元,农村幸福院乐龄学堂运营经费补助3000元-8000元/年;沙县区教育局对乡村乐龄学堂常务副校长、社会组织志愿者、教师课酬及交通补贴50元-80元/人/次;沙县区民政局按3元/人/次给予共餐补助;乡(镇、街道)财政给予经费支持;村(社区)负责承担水电费;有条件的村划出一块菜地供乐龄学堂老人自主经营,创收经费。同时发动社会贤达、企业等爱心人士捐赠,多方筹集资金。
三是做好师资保障。通过“专兼职结合、志愿者辅助、社会力量参与”的途径,建强教师队伍。乡(镇、街道)依托本辖区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卫生、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会工作者组建志愿者教师队伍;村里从本村有才艺、有专业技能的爱心人士中选择一批;各乐龄学堂从自己优秀学员骨干中培养一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定期组织开展师资能力培训,不断提升学堂校长和志愿者老师的能力和素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