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南平延平:打造“幸福里”社区品牌 解决空心村、边远村养老难题

来源: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时间: 2025-09-28 11:26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近年来,南平市延平区聚焦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目标要求,有效整合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积极解决空心村、边远村的农村养老难题,精心打造“幸福里”社区品牌项目,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截至目前,建立“幸福里”社区试点5个,总占地面积约14078平方米,设置床位数119床。

  一、突出一体统筹,打造民心工程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按照村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开展“幸福里”社区建设前期摸底工作,在大横镇、炉下镇等5个生活环境与医疗资源相对有保障的乡镇进行“幸福里”社区试点建设。同时考虑孝老公寓设施设备的易操作性、房间的私密性等问题,对公共活动空间、家具、卫浴等室内结构及装修细节采取适老化设计。2023年以来投入资金637.4万元建设,满足老年人“居住、社交、运动、饮食、健康、劳作”六大核心需求。

  二是加强协调监督。综合区大督查办、区民政局等监督和业务部门,建立“一周一台账”及“一周两调度”监督机制,紧盯“幸福里”社区建设任务目标,倒排工期表,全力督促和推进工程进度,对进度较慢的乡镇进行督查警示,确保按时间节点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三是聚力盘活资源。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创效增效的同时,通过维修改造,将镇村闲置交管站、学校等资源,打造成为具备助餐配餐、休闲娱乐、日间照料等功能于一体的“幸福里”社区,就近就地满足空心村、边远村老人的老年服务需求,实现“家门口养老”,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2023年以来,盘活闲置用地21亩,内设77间公寓,改造建筑面积4564平方米。

  二、健全管理机制,推动长效运营

  一是探索长效运营路径。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优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老人自愿选择通过股份合作、租赁、流转等方式,集中托管山、林、耕地、宅基地等资源,让闲置的“金山银山”转换为老人们的“幸福靠山”。比如,巨口乡运用创立的“古厝生态银行”对老人闲置的古厝进行整合,集中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预计平均每年为老人带来5000元左右收入。

  二是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探索建立“班长制”管理模式,由公寓居住老人中推选一名担任“班长”,负责沟通协调日常活动,逐步实现公寓内互助、自助养老。同时建立集审核、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公寓管理服务中心,由民政办、村委会及社工组织等单位人员负责公寓日常管理,并制定完成“一镇一策”运营管理方案。

  三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区镇推动、专人管理、社会参与、企业共建”的资金保障机制,搭建公益捐赠平台,广泛吸收公益性资金,实行“三个一点”的方法,即财政资金出一点、房屋租金收一点、慈善力量捐一点,全力保障“幸福里”社区运营资金。比如,大横镇乡镇企业每年定向捐赠5万元爱心资金,有力保障大横镇“幸福里”社区的持续运营。

  三、提升服务质效,共建幸福家园

  一是做好医疗服务。推动“幸福里”社区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建医联体,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提供常见病预防、慢性病护理,为老人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同时,通过签约专属家庭医生、开展年度体检和评估、建立个人电子档案等,打造“医养”一体化的普惠性养老服务。

  二是激发“银发动力”。聚焦农村养老实际需求,积极打造“私家农场”“长者手工坊”等农村特色养老休闲劳作项目,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红利,为农村养老提供银发动力。比如,大楼镇“幸福里”社区利用院内空地开垦“私家农场”1000余平方米,满足农村老人日常耕作习惯;引进新华鑫塑胶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建立“长者手工坊”,老人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手工制作获得报酬。

  三是组建志愿队伍。联合区团委、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采取政府购买探访关爱服务、社工站服务以及招募志愿者的方式,组建“百人志愿团”,参与“幸福里”社区志愿者工作。2023年,组建5个“夕阳红志愿”小组,轮流在5家“幸福里”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