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 > 工作进展
近年来,莆田市城厢区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强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不断提高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实现乡镇(街道)初中、小学“互联网+义务教育”全覆盖,优质资源全员共享。全区有75所中小学(其中农村60所)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省级评估,通过率98.68%,提前达到省定要求。先后被列为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福建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
一、聚焦资源均衡,精准筑牢农村教育“硬支撑”
以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契机,从农村校点布局优化、教学设备采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2023年农村学校教育总投入5.6977亿元,通过精准投入,使农村学校教育条件不断提升。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2023年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教学教育设备投入4975.7万元,用于100所学校仪器设备采购和学校改造修缮;调整、增加100多个教辅用房,补建和修缮20多个运动场地;全区学校设施设备标准达到省定要求,小学生和初中生人均设备值高于省均标准。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2023年农村教育类项目投入2.4亿元,西厝中学综合楼、灵川中心幼儿园教学综合楼工程、华林学校宿舍楼工程、莆田第十八中改扩建工程、科技职业技术学校一期扩建工程竣工投用,有效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师生住宿条件。
三是加强信息建设。2023年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全区学校班均出口带宽达到20M标准,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中小学全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全面落实“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优质课录制、传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程度居莆田市前列。
二、突出师资建设,多元提升农村教育“软实力”
通过加强师资培训、选拔培养骨干教师、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稳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积极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有效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一是加强师资培训。每年组织教师全员参加网络培训、新课标考试,选拔培养区级首批学科带头人29名、区级第四批骨干教师328名(其中农村学校教师100多名)。近三年组织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参加培训500多人次,80名乡村校长参加能力提升培训,70名中小学校长赴厦大研修。
二是补充农村教师。在编制总量受限、编内教师不足情况下,通过“退一进一”补充、返聘银发教师等,缓解农村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近三年招聘200多名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补贴和生活补助按平原700元、山区820元、边远学校870元三个档次实施,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三是发挥名师作用。建设46个名师工作室,涵盖4大学段23个学科,工作室成员共400多名,近三年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活动198场,受益4300多人次;主持1个国家级课题、16个省级课题;188节公开课和讲座在国家、省、市级获评展示。
三、深化教育改革,大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通过建立教研片区(教育共同体),推行“机制协同、教学协同、研训协同、项目评估”的协作模式,实现城乡学校在教育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共享和互补。开展教育共同体活动182次,涵盖10多个学科,举行190多节公开课,全区300多位名优教师参与活动,受益教师达2500多人。
一是实施推广智慧教育。推广“互联网 + 教育”模式,开展区级“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将区级教育专网并接入省级教育主干网,强化线上教学保障,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支撑,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是搭建教学交流平台。每年组织200多名教师校际交流,实施区内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开展名师、教研员、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农村教学质量提高。组织中高考教学质量分析会22场,反思教学、探讨命题方向。邀请知名专家作教育专题讲座3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三是优化教育质量评价。出台优化学校质量发展评价,注重校长、教师教学教研过程及结果评价运用,让教有成绩、研有成效的教师,在绩效分配、评先评优上倾斜。组织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加强数据研究,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引导学校优化课堂教学,全力提升全区教学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