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 > 工作进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三明市宁化县坚守“一所学校不能落,一个孩子不能丢”的初心,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模式探索,扎实踩好四个“立足点”,有效破解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障碍,促进镇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焕发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新活力,让镇村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
一、立足实际,把握“出发点”
一是永葆初心,做好支教工作。作为福建省首批3个试点县之一,率先开展“中西部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不遗余力地将村点办好。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村点幼儿数量减少,坚持“一个幼儿不能落”原则,只要幼儿有需求,村点就不停办。
二是双线并行,整合教育力量。将农村巡回支教点建设与乡村学前教育办学点建设工作双线合并。根据省市关于办学点建设的文件要求,从科学布点、建立管理体制、保持规模、添置设施设备、加强师资配备、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力,整合教育力量,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质量。
二、立足问题,找准“切入点”
一是突出“输血+造血”。根据“镇村一体化”的现状与瓶颈,采用“输血+造血”方式,发挥城区总园优势,持续“输血”乡镇中心园。经过长期的“传帮带”,激活乡镇中心园自身“造血”功能,进而“输血”村点,最终激发镇村一体的“造血”功能,焕发新活力。
二是突出“模式复制”。总园成立帮扶小组下沉到分园,从整体布局、材料投放、环境布置等开展现场帮扶,全方位打造“样板房”,再由乡镇中心园把“样板房”复制到村点。乡镇园教师通过跟岗、实地参观、拍照记录等方式,浸润式了解总园环境创设、空间利用等思路。同时,乡镇园通过长期跟岗,具体了解总园课程计划、实施路径、一日活动流程等,复制到村点结合使用。村点教师通过走教、互派的方式选派到中心园跟岗,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突出“资源共享”。搭建“互动式”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利用微信、电话、电子邮箱等渠道建立部门互动式交流平台,突破园所间的距离壁垒。充分利用网盘、微信群等建立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同时将“幼师口袋”等APP学习平台会员账号共享,拓宽镇村学习渠道。此外,总园立足镇村需求,向中心园、村点园捐赠各类绘本、桌面玩具、绘画工具等教学物资,提供物资保障。
三、立足需求,瞄准“着重点”
一是以“教研联动”为抓手。乡镇中心园以教研为抓手,对辖区内每个村点进行一对一帮扶,着力实现整体素质提升。开展菜单式教研,各村点立足实际,列出需求清单;乡镇中心园将村点零散式需求汇总融合为课程菜单、教学菜单、人力菜单等“类型菜单”,针对性地到村点开展实地诊断、带教上门等点对点帮扶活动。坚持常态教研,村点教师通过新教师亮相课、过关课、青年教师赛课等活动契机走进乡镇中心园,在观摩、研讨、集体教研中获得提升。
二是以“镇村交流”为纽带。为强化镇村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镇村教师走教交流模式,将乡镇中心园中骨干教师作为走教教师,每周定期下村点交流任教,对村点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村点教师定期到乡镇中心园进行跟岗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四、立足成效,明确“落脚点”
一是优化规划布局。各乡镇统筹规划建设幼儿园,撤并条件差、规模小无生源的园所,使农村幼儿园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100%,基本构建起了“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镇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改善办园条件。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镇域保教费集中调配,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幼儿园发展,各幼儿园条件得到普遍改善。所有乡镇中心园都达到县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其中,安远中心幼儿园和水茜中心幼儿园为市级示范幼儿园,所有村点幼儿园都达到省定办学点的基本办园条件标准。
三是提升教师素质。近三年,通过招考、调配、分流等途径,补充农村公办在编幼儿教师16人,2024年招募农村巡回支教志愿者46人。全县统一开展乡镇教师、农村巡回支教志愿者专题培训,实施镇域一体化的教师管理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出一批农村幼儿园优秀园长、骨干。
四是提高保教质量。通过城区7所总园结对乡镇中心园,乡镇中心园辐射23个村点,做到层层帮扶,层层落实,整体提高县域保教质量。各乡镇中心园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资源,系统构建起了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本土化课程,提升教育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