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防风险(已归档)
提高认识,周密部署压实责任。三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通信管理办、卫健委等部门,印发“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成立了由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任组员的工作组,进一步压实各相关单位的整治重点和职责分工。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下发相应三年行动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属地管理部门职责和担当意识,推动监管工作抓紧抓实抓细,确保监管工作落细落小落到位。
监管前移,强化源头防控治理。一是开展药肥双控和产地环境监测工作。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监管,目前全市共有934家农(兽)药、肥料、种子、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经营网点纳入平台监管,共备案各类农、兽药、化肥、种子、饲料等品种达2万余种,2021年以来本级及辖区内开展线上巡查次数达15069次。实施农产品产地土壤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化肥和农药使用零增长减量化等专项行动,2021年化肥使用量较2020年减少2.11%,2022年预计减少2%;2022年农药使用量较2021年减少2.2%。严格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制度,截至目前,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省监测测点位591个,国控监测点位24个。二是着力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以建宁、大田、宁化为试点,推进县级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有偿回收、安全处置示范工作,推动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137.95吨,处置83.75吨。三是全力推动标准化生产。以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依托地方特色农业优势,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目前已创成125个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国际示范基地11个)和20个市级茶叶优质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建莲”“建宁猕猴桃”“尚书品茶”等特色农业品牌的标准体系,“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804个,建成一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大田茶叶),建莲、尤溪金柑、永安莴苣、河龙贡米等24个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夯实基础,推动监管能力提升。一是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市高位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队伍创建,以市政府名义多次下发网格协管员队伍创建相关文件,在全省率先完成网格化监管体系整建制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划分141个乡镇、村级网格,配备网格监管员190名、网格协管员1239名。规范职责上墙,共树立网格化管理示意图142块,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公示栏1304块。二是加强资金政策投入保障。推动尤溪、建宁试点出台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报酬补助办法,采取“一乡两员”监管模式,有效整合了人力、财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基层协管效能。将县级落实农产品检测人员有毒有害津贴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县乡检测人员待遇,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0个县(市、区)58个乡镇落实有毒有害津贴。三是强化检测机构能力提升。在市本级检测机构取得双认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市10个县级检测机构双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11个检测机构均取得双认证资质,成为全省第二个实现双认证全覆盖的设区市。组织参加福建省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暨农产品检测技能竞赛,市农检中心选手荣获“全省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金牌。通过资质认证、培训练兵、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四是推动数字监管平台建设。投资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视化监管平台,将市区54家农、兽药经营企业和7家规模蛋鸡规模养殖企业、17家生猪屠宰企业纳入平台监管,实现对农兽药销售使用、蛋鸡养殖生产、畜禽屠宰等监管环节的实时监管。试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建设,开发手机监管巡查APP,解决村级网格协管员监管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以尤溪、建宁为试点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智慧监管”网格体系,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监管难题作出了积极探索。
突出重点,推进专项整治落实。一是着力抓好质量监测。推动监测样品量逐年递增,2022年全市监测任务数增加至5400批次,同比增加38.4%。结合农产品产销实际,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强化监测种类监测频率,压实主体责任。2021年以来,共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1.06万余批次,抽检量达千人2批次水平,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监测任务;共抽检生产环节三年行动重点品种905批次,合格率99.4%。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监测,今年共完成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2125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11批次,合格率94.78%。强化对县乡快检操作人员培训指导,规范快检流程,严格落实快速反应制度,对不合格样品及时跟进监督抽查。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完成生产环节豇豆、韭菜、芹菜等重点品种快速检测9775批次,完成市场流通环节常规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1223份次。二是抓好监管巡查检查。强化“五查”“四挂钩”机制,推进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实现乡镇日查、县级周查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404家主体纳入并行系统,累计赋码出证170余万批次。结合监督抽查,同步开展风险防控检查,重点排查产地环境、生产记录、农资库房、准出管理等质量安全管控方面风险隐患。二十大召开期间,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共检查生产主体66家,发现问题11个,逐一现场告知并跟进整改落实。严格落实市场开办者管理责任,督促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落实主体责任,履行索票索证、进货查验责任。市场流通环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51人次,检查食用农产品销售者517户次。三是严格落实“检打联动”。严格落实快速反应制度,加大案件线索搜集力度,对不合格样品及时跟进执法办案,严厉打击农(水)产品质量安全、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2021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1936人次,发现问题164个,抽检农资761批次,立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66件,其中涉及重点品种6件(肉牛4件、禽蛋1件、豇豆1件),移送司法机关14起。
宣传培训,切实发挥社会共治。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质量月等活动,采取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现场宣传、下乡指导、专题讲座、线上授课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有效延伸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同时,与市融媒体中心合作,开设“走进农安县”专栏,对11个农安县深入报道,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行动开展以来,共编发各种宣传培训材料30多万份,各类宣传报道160余次,发送宣传短信200余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