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实操实例

加强人才科技支撑

来源: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时间: 2024-09-10 16:42
相关文章:

访谈解读:

宁德市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

  宁德市针对农村地区缺少“领头雁”等难题,出台公职人员回乡任职享受职级晋升、生活补助、安排工作经费等优惠政策,采取双向选择办法,先后选派六批620名临近退休、有浓厚乡土情怀、丰富工作经验的处科级干部,回原籍村庄、生活工作过的乡村或所在单位挂钩帮扶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已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1.7亿元,组织实施产业项目1899个、民生项目2856个,回引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885个,带动2万多户群众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收13万元。

屏南县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机制

  屏南县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面向社会各界公开招募104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以兼职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规划、策划运营、技术指导等53项服务,带动15个片区53个村村集体收入平均提高30%以上。

周宁县实行下派人才跨乡跨村服务

  周宁县针对下派人才服务对象单一、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由县级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协调服务中心”,乡(镇)组建乡村振兴工作组,出台《周宁县集聚下派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试行)》,采用双向选择、“点餐式”服务等方式,鼓励下派干部在完成服务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组团化、片区化”服务,实现“效用最大化”。截至目前,已引导下派干部开展跨村跨乡服务537次,帮助农村解决问题196个,推动项目落地135个。

将乐县实施乡土科技特派员制度

  将乐县建立健全乡土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由各乡镇和相关行业部门从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和种养大户中推荐一批乡土科技特派员候选人,并召开评审会确定本年度乡土科技特派员人选,召开聘任大会由当选的特派员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聘任协议(聘期两年)。在聘期间,特派员每月上报服务手册,主管部门和乡镇每月进行考核,年终进行绩效考评,对表现优秀的予以表彰,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截至目前已选派92名乡土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技术指导2320场次,现场接受农户咨询4251人次。

三元区搭建闽台乡建乡创平台

  三元区依托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与台湾跨界自造文化团队,联合打造“兴启点”闽台乡建乡创设计服务品牌,通过“产+学+作+研”合作,每年引进50-100名台湾高校青年与创客,开设学生实践课题,组建闽台、校企跨界融合队伍,为村落提供顶层规划、建筑设计、空间活化、产业辅导、活动策划等陪伴运营服务。

集美区开展两岸青年乡创研学

  集美区通过举办“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吸引120余名两岸青年开展乡建乡创,制定“二农·青村制作人”等4个乡创方案,参与改造闽台特色非遗文化戏台等5个场馆,打造两岸新农人合作社等4个标志性点位,吸引16个台青创业项目进驻后溪村城内社。

海沧区引入乡建团队开展陪伴式服务

  为解决农村专业性人才不足难题,海沧区引入九七华夏、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等乡建团队,驻点青礁村、过坂社区、洪塘村等7个试点村,为村庄提供设计、策划、推广等“一站式”服务,改造闲置建筑,挖掘乡村传统手艺,发展乡村创意产业,发动800户村民改造庭院,发展庭院经济200余家,青礁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过坂社区、洪塘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集美区选派金融助理精准支持村集体项目发展

  集美区用好“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包,深化政银村合作,推动厦门农商银行向54个村居派驻58名金融助理,帮助各村定制村集体发展项目金融服务方案,为村集体项目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目前已为侨英街道叶厝社区、兑山社区等村集体经济项目授信2.42亿元,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供超1500万元信贷支持。

将乐县“共享农业”模式引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将乐县依托常口分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探索设立人才股,将大学生学历和农学类专业设定为入股条件,让缺乏资金但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技术入股,已成功引进7名大学生。期间实施入股试用制,指定意向入股大学生每人分管50-100亩脐橙,半年后对大学生分管脐橙的亩产量、脐橙品质等进行评分定级,达到合格及以上的保留入股资格。在保障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分管脐橙亩产值的10%作为分红奖励,预计每人年末可分红10—15万元,推动企业与大学生结为利益共同体。

晋江市开展“百生百村”志愿服务活动

  晋江市于2018年启动“百生百村”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引进大学生到村(社区)驻村开展服务,平均每月驻村服务时间不少于4天,通过深入调研村情民情,辅导挂钩联系村(社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微景观创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活动至今,累计超500个团队2000人次大学生走进180多个村(社区),形成高水平调研报告、村庄设计100余份。

荔城区后黄社区探索“新后黄人”入驻计划

  后黄社区聚焦乡村旅游,推出“新后黄人”入驻计划,设立创业园专区,定期赴各大院校开展推介招聘,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符合主题定位的创客承担物业修缮费用,目前已吸引20多名莆田学院和湄职院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主动签约入驻,引进忘忧园休闲吧、汉服文化体验、龙华书院、民国往事馆等18家创客团队入驻。

永泰县嵩口镇积极引进青年创客

  嵩口镇大力实施创业人才扶持政策,吸引台湾“打开联合”、清华同衡、一村文创等设计团队和一批青年创业人才扎根嵩口,打造了松口气客栈、供销新社、黎照居等一批古镇网红打卡点,让新村民赋能古镇建设。目前,全镇累计回引300多名本土青年返乡创业,共有86支设计团队、200余名青年创客常年驻扎,提供多层次人才服务。

大田县前坪乡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优势

  前坪乡坚持“军地共建,军民融合”理念,把退役军人作为“人才回引”重点对象,一方面注重发挥退役军人优势,从优秀退役军人、退休军官、转业退休军人中发展党员、选配村干部,采取导师帮带法、集中轮训法等方式重点培养“兵支书”“兵委员”,提升服务乡村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帮助退役军人创新创业,依托军地创业基地,培养“兵能手”,帮扶带动全乡186名退役军人干事创业,让退役军人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安溪县蓝田乡“金凤还巢”计划吸引能人回乡投资

  蓝田乡发挥“中国团餐之乡”优势,实施“金凤还巢”计划,积极引导蓝田籍团餐企业家回乡与乡村结对共建,通过签订“订单农业协议”和食材包销合同,形成产销联结,有效助推村财村民双增收。目前金山珍、山林田农、江苏明月轩等团餐企业纷纷回乡投资兴业,已建设团餐食材基地16片,形成“一村一基地”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蓝田乡被中国市场学会团餐专委会授予“中国团餐食材基地”荣誉称号。

连城县实施“百千万”帮扶工程

  连城县开展百家企业、千名能人、万名志愿者挂钩帮扶乡村的“百千万”工程,187家企业与235个建制村建立完善互利联结机制;248 个建制村(社区)建立能人贤才库,2022年以来通过能人和企业筹措乡村发展资金1.35亿元,落地“莲商回归”项目46个;组建志愿服务队1290支5.4万人,2023年以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500余次,积极推动社会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

集美区深化校村结对推动“引智下乡”

  集美区充分发挥“百年学村”人才资源优势,制定《集美区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开展校村结对,精准匹配26个村(社区)及13所高校院所供需,结成31个“对子”,策划实施华侨大学“光明之城”乡村振兴服务站等7个引智下乡项目,其中集美大学“蚝壳惠民”项目团队为农户无偿提供140吨牡蛎壳土壤改良剂,帮助后溪镇黄地村脐橙试验地产量提升266.7%、裂果率从7.2%降为零。

翔安区柔性引进天津大学乡村振兴人才

  翔安区依托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与天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设立“天津大学乡村振兴翔安工作站”,实施“12个一”行动,即共建一个乡村振兴工作站、举办一场乡村振兴发展论坛、完成一个乡村振兴重点课题、推进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培训一批乡村振兴人才、推广一批乡村振兴典型、挂职一批博士硕士人才、举办一系列乡村振兴活动、设立一只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一批行政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建设一个数字乡村试点、争创一个“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建瓯市小松镇开展“院地合作”

  小松镇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168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先导区,建立茶叶、蔬菜、花卉、水稻育苗育种等多类基地,提供科技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已打造草莓、生态茶叶、果酒酿造等8家示范基地,辐射家庭农场28家、农业企业16家、农业种植大户236户、农业人口1.3万人,带动1750余户农户开展现代化农业种植。

平和县“科技小院”促蜜柚产业增产增效

  平和县依托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成立平和蜜柚科技小院,集聚24名农业专家,集成创新推广蜜柚减肥压酸、补镁增效等技术,在全县建立示范区5万余亩,产量提高11%,亩均利润增加1800元。

永春县建设高端柑橘科研合作平台

  永春县建立国家现代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永春芦柑综合试验站、芦柑科技小院等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团队、台湾嘉义大学吕明雄教授团队等,建设华东南最大的柑橘种质资源库,保存优质柑橘品种1000余种,建成了全国最规范的无病柑橘现代苗木繁育基地。

晋安区宦溪镇柔性引入农业专家

  晋安区宦溪镇探索“候鸟式”挂职兼职、“周末工程师”等方式定向引才,邀请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赴宦溪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指导工作,全镇已试点种植鹅鼻萝卜400余斤、鼓岭番薯200余斤,每年可新增创收13万元以上。

平和县打造“柚师”劳务品牌

  平和县通过举办“果树工技能培训班”等,推动柚农到“种柚能手”、再到“柚师”的升级,培育了一大批掌握种植、营销、管理等复合型技术人才,形成“平和柚师”特色劳务品牌。目前全县共有800多名“柚师”常年被外地高薪聘请,为蜜柚种植提供技术指导1.5万人次。

福安市组建特色果业服务专班

  福安市成立葡萄、水蜜桃、芙蓉李、晚熟龙眼、杨梅、柑橘等6个特色果业服务专班,每个专班由一位农业农村局领导牵头、成员从农业农村局不同股室中抽取。专班按照“六个一”模式运行,即成立一个专家工作室、开展一个课题、建立一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一套标准化技术、举办一场现场观摩会、总结一套推广机制,推动特色果业提质增效。

寿宁县凤阳镇建设作物中央厨房改良土壤性能

  凤阳镇建成万科作物“中央厨房”,可根据测土配方及作物营养需求,精准调配营养肥料,用以改良修复土壤酸化,促进作物生长。截至2023年底,“中央厨房”的“营养配餐”满足凤阳镇3000亩葡萄使用,实现葡萄化肥、病虫害防治及人工成本每亩减少1300元,推动该镇葡萄产业年产值超2亿元。

城厢区举办“匠心农人”选树活动

  华亭镇依托“鲜花小镇”“华亭三白”等重点项目,举办“匠心农人”选树活动,覆盖“农业科技创新人”“匠心农艺传承人”“云端农商开拓人”三个类别,邀请长期扎根一线的经营主体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授实用技能,开展农技人才培育帮带行动,两年来累计开办“农民田间课堂”12场,培训农技人员480人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35人。

涵江区实施“兴农人”工程

  涵江区实施乡村振兴“兴农人”计划,评选认定“兴农田秀才”“兴农工匠师”“兴农云销家”“兴农青创客”“兴农智囊团”等五类人才,引导他们通过技术培训、合作经营等方式,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服务、建功立业。涵江区对入选“兴农人”工程的五类人才,在创业扶持、职称评定、法律服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在推荐选拔国家或省级人才工程时,向符合条件的“兴农人”倾斜。目前,全区已评选认定首批“兴农人”209人,并成功推荐1人入选创新创业全国典型。

长泰区陈巷镇建设“村播”人才孵化基地

  陈巷镇建设新媒体“村播”人才孵化基地,吸引抖音官方认证讲师、互联网内容运营专家、百万网红孵化专家等“互联网+”优秀人才回村创业,共同培养“职业化”直播人才,引领全区电商产业发展,目前基地已开办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超500人,带动群众从事直播50多人,解决村民就业200多人,促进村民增收100多万元。

涵江区用活“银发人才”

  涵江区通过“单位推荐+个人报名”等方式,择优吸纳202名思想觉悟高、能力素质好的离退休干部,引导离退休干部积极融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网格长、单元长,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1600多场次。

宁化县培养客家小吃人才队伍

  宁化县依托客家小吃服务中心,利用三明工贸学校有利教育资源,创设小吃实操、小吃文化等客家小吃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课程包括小吃制作技艺、服务礼仪和创业发展,每期培训班为期一个月,目前已举办培训班209期,免费培训学员1.2万名。

泉州市组建乡村振兴智库

  泉州市印发《泉州市乡村振兴智库管理办法(试行)》,整合市域内外各方权威学者、教授及专家,建立乡村振兴智库,首批已邀请专家18名,累计组织专家80余人次,先后参与乡村振兴泉州观察深度报道、“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项目“路演”、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十大典型案例等多项工作,提出各类意见建议211条。

晋安区成立区级乡村振兴顾问团

  晋安区有效整合退休老同志、返乡能人、技术专家和爱心人士等各领域人才资源,建立由老同志组成的区级“乡村振兴顾问团”,选聘2批、140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务工作者到乡村一线,通过“助力乡村振兴建新功”等各类调研活动,积极参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