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现代种业 > 企业之窗

张延秋:中国种业发展的三大特征、三大空间

发布时间:2023-10-10 08:37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字体:    

  “随着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开展企业扶优行动,种业企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将呈现强者更强、优者更优、资源优配三大特征。”

  “我国种子市值已进入徘徊调整期,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突破瓶颈必须拓展三个空间,提升种子价值空间、全产业链发展空间、‘走出去’开拓国际空间。”

  “种业的本质是全球资源共享,通力合作,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和需求。全球合作是必然的,也是广阔的。”……

  回顾中国种业发展历史,从“四自一辅”到“四化一供”,从2000年种业市场化到2011年现代种业建设。2011年至今,中国种业发展如何?未来有何趋势?

  日前,第二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作《全国种业行业情况发展分析》报告。张延秋就部分农作物种企已形成优势群体、种子市值进入徘徊调整期、种子国际贸易日趋活跃等方面开讲,对种业行业极具参考借鉴意义。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

  我国已形成种子企业的优势群体,发展将呈现三大特征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的优势群体已经形成。种业企业多、小、散的状况已有改善,主体种子企业集中在总资产超1亿元的近500家企业,这500家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延秋表示。

  在我国种业领域,头部领军企业已初步形成。随着中化、中信等资本实力雄厚的央企进入种业,头部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并确立了领军地位。截至2021年底,我国境内上市的种业企业数量10家,总市值1510亿元。前10名农作物种子企业种子销售总额由2012年106亿元增加至2021年134亿元(不包括先正达),头部企业的核心地位更加稳固。

  主体企业集群实力显着增强。2012~2021年,农作物种子企业总资产超1亿元的企业集群数量由213家增加至486家,净资产超1亿元的企业集群数量由106家增加至282家,年销售额超1亿元的企业集群数量由119家增加至173家,增幅分别为128%、166%和45%,主体企业集群成为我国种业的中坚力量。

  “从市场份额看,企业集中度基本形成,前20%的企业种子销售额之和占作物总销售额的80%以上。前5%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企业,控制着种业市场创新。”张延秋说。

  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集中度稳步提高。2021年全国种子企业实现种子销售收入880亿元,前50名企业商品种子销售额占全行业33%,利润占全行业46%。主要农作物种子销售额排名前20%的企业种子销售额之和占作物总销售额的80%以上,其中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额排名前5%的企业(约150家)销售额之和占总销售额的50%以上。

  “创新引领种业发展,要加大种子企业研发投入。近十年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投入基本达到国际上的平均水平,年研发投入超1000万元的种子企业有100多家。研发投入占比的提高,意味着种业竞争已进入到创新竞争、科研投入竞争的白热化阶段。”

  种业企业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2016~2021年,农作物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从39.57亿元增加至57.50亿元,占企业种子销售额的比重由5.02%增加至8.06%,接近国外大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优势企业集群是生物育种技术应用的主体力量,优势技术要与优势企业加强合作,实现“双强”“双赢”。

  

  “随着国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开展企业扶优行动,种业企业发展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认清形势,乘势而为,加快发展。”张延秋认为,中国种业企业发展将呈现三个特征。

  一是强者更强。一批年种子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先正达集团中国、中信隆平、大北农创种、登海种业、中农发种业、垦丰种业、大华种业,每年科研投入几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有国有资本、社会金融资本的支持,兼并重组优异资源,向更大更强发展步伐加快。“强者基本将从现在的大企业中诞生,新入场的企业追赶难度加大,成功几率更低,种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且会拉开档次。”

  二是优者更优。种业振兴行动从国家种业企业阵型的选择,国家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了粮棉油糖果菜茶药等作物全覆盖,一些省也相继出台政策,扶持不同作物、不同特色、不同专业种子企业和专业化平台发展,为一大批“精专特新”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一批“隐形冠军”会脱颖而出。

  三是资源优配。国家提出对阵型企业实行“基地、人才、金融”三对接扶持,国家政策导向扶优扶强,科技成果、人才、政策、市场向优势企业倾斜,扶持优势企业科研创新,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高质量服务,提高效益。经过新一轮资源优配后,种业优势资源配置将基本完成。

  “目前科企合作主要是新品种选育合作,接下来将从抢品种、抢育种家,逐步转向抢新技术、抢新种质资源的竞争。这一轮人才、科技、种质资源的瓜分后,我国种业格局将基本形成,再想进入种业行业难度很大。”

  我国种子企业发展进入徘徊调整期,必须拓展三大空间

  从2012至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企业的数量呈现先降后增的发展趋势,基本维持在6000~7000家。2021年企业数量达到7668家,从2015年4660家的低点往上爬升,表明我国种子企业类型更加丰富。

  2012~2021年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在种子市值方面,数据显示,1999~201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值快速增长,市值由330亿元上升到990亿元。2011~2016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值缓慢增长,市值由990亿元增长到1230亿元。2016~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值进入到徘徊调整期,市值维持在1200亿元左右。

  1999~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值变动情况

   

  “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市值不变。企业数量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必须要拓展发展空间。”张延秋表示,我国种子市值已经进入了一个徘徊调整期,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突破瓶颈,必须拓展三个空间。

  张延秋表示,一是提升种子价值空间。创新赋能增值,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提高种子科技含量,增加品种功能,提高种子价值。创精品,提升品牌价值。

  从种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后,大豆、玉米种子价值能实现翻番。中国玉米种植成本高于美国等玉米主产国,中国的农药、化肥、土地流转等成本均更高,只有种子投入成本更低。加快生物育种产业链,是提升种子价值的有效途径。

  二是全产业链发展空间。以种子为抓手,为种植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些公司以特殊用途品种供种,开展农产品收购、储藏、加工服务。一些公司以市场端需求选育品种,进入产品开发产业链,成为食品、药品产业的种业专业公司,这种形式也是国际上种业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类型。生物技术的应用也要求种子企业向生产服务延伸。

  三是种业“走出去”开拓国际空间。利用我国种子生产优势,建立国际种子生产基地。利用我国育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出口,到国外建立科研、生产基地。利用我国技术、资源、信息、设备研发优势,发展国际技术贸易。

  我国种子国际贸易日趋活跃,全球合作是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种子国际贸易日趋活跃。种子进出口总额增加。近两年,农作物种子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2021年是近年来中国农作物种子贸易最活跃的一年,当年进口额首次突破5亿美元,出口额首次突破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8亿美元。

  与此同时,贸易逆差也在增加。自2017年起,农作物种子进出口贸易逆差有所增加,从2014年的0.63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2.74亿美元。进出口总量相对稳定。2020和2021年进出口总量达到11万吨和12万吨水平,其余年份稳定在9万~10万吨水平。

  在进口上,前三的进口来源国为美国、智利、丹麦。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之一。2022年饲料类种子进口量最大,其中黑麦草第一,进口量3.38万吨、羊茅子第三。

  2022年蔬菜类种子进口量第二,但进口额最高,达2.73亿美元,占比51%,主要从智利、泰国、美国进口;进口优质品种包括番茄、西蓝花、胡萝卜、洋葱、菠菜;对新品种和多样性的需求量增加,过去两年在智利制种的数量快速增加。

  在出口上,前三的出口目标国为巴基斯坦、荷兰、美国。近年来对美国的蔬菜种子出口有所回升。由于高温减产导致缺乏种子,对菲律宾的水稻种子出口降低。

  蔬菜种子的出口额最大,占51%。2022年出口量为3799吨,出口额为1.34亿美元;主要销往荷兰、美国和韩国;出口以西红柿、生菜、豆类、卷心菜为主。出口额增加主要反映在种子价格上涨;制种和运输成本有所增加。

  水稻种子的出口量最大,占84%。2022年出口量为2.3万吨,出口额为0.88亿美元;主要销往巴基斯坦、菲律宾和越南,出口量和出口额比2021年有所降低;各国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有助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和销售;与巴基斯坦之间水稻种子出口业务稳定。

  张延秋分析指出,未来的种子国际贸易整体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作物种子国际贸易日趋活跃,但贸易逆差有所增加,饲料作物、蔬菜种子上存在的短板需要攻克。

  二是农作物种子国际贸易伙伴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多元化态势,但集中度高,前10名占80%以上。种业“走出去”需开发更多新市场。

  三是主粮种子进口占比非常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非常低,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

  四是消费水平提升推动了高品质农作物种子的进口,种子进口价格有所提升,进口的部分种子是我们缺少的高品质品种。

  五是各国强调粮食安全,有助于带动先进品种和技术的出口,企业“走出去”大有前途。

  六是种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东南亚区域的水稻种业市场,促使国内企业加快推进海外市场布局。“鼓励种子企业走出去,深耕海外市场,实现本土化,在当地开展种子国际贸易。”

  七是国内市场环境逐步改善,制种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制种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挖掘。

  八是出口业务应聚焦高附加值的优质、高端品种。

  九是加快海外市场及政策研究,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效应对政策、技术壁垒,降低风险。

  “种业的本质是全球资源共享,通力合作,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和需求。全球合作是必然的,也是广阔的。”张延秋说。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