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种业工作简报 2024年第21期
【聚焦种业】
我县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水稻制种科研水平
建宁县自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制种,发展至今,全县每年有2.35万户农户参与制种,有近百家种业企业在建宁依法备案,生产品种超400个,常年落实制种面积15万亩以上。特别是2021年以来,我县强化科技创新,聘请了谢华安院士担任建宁高质量发展顾问,与省农科院开展“院县合作”成立建宁水稻种子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旨在打造集新品种研发、优质种子生产、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高新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等育、繁、推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以此助力建宁种业实现转型升级。
2024年,研究院结合实际需求积极开展杂交水稻亲本分期播种观察、水稻制种单产提升示范和制种不育系裂颖特性鉴定等8个创新试验课题。这些课题成果精准对接我县种业发展中的现实需要,解决制种技术难题。如,杂交水稻亲本分期播种观察课题,是对种业公司提供的亲本进行分期播种,并对其生育期、分蘖特性、开花习性、结实率作观察记载,为制种花期安排提供准确数据,以减少种子生产过程中花期不遇的风险。
我县全力推进水稻种子认证示范工作
种子认证是依据种子认证方案,由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识来证明某一种子批符合相应的规定要求的活动。种子认证主要包括对种子的品种真实性、纯度、发芽率、净度等质量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和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指出,种子生产经营者可自愿向具有资质的认证机构申请种子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可以在包装上使用认证标识。种子认证作为一项市场评价性制度,既保“用种安全底线”,又拉“种业质量高线”,对于优质种源保供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有关部署要求,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建立实施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利用质量认证手段提升种子质量和种子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助力种业振兴。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建宁始终把杂交水稻种子质量排在首位,从2022年组织种子认证试点示范先行先试开始,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有4家种子公司7个品种5000亩基地申请了水稻种子认证试点示范工作,其中,2022年对1家种子公司2个品种2000亩基地开展水稻种子认证试点示范,2023年对3家企业5个品种3000亩基地开展水稻种子认证试点示范。2024年,建宁县积极响应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开展的农作物种子认证示范工作,与华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有中种农嘉、金色农华种业2家种子公司3个品种申请水稻种子认证1300亩,占全国申请水稻种子认证面积的10.92%。
【工作日志】
11月1日,县领导温欣传、钟宏华、姜炜根、许银燕在农业产业园召开制种大户座谈会。
11月4日,县领导温欣传、钟宏华、姜炜根、许银燕在农业产业园召开制种经纪人座谈会。
11月6日下午,中共建宁县现代种业产业链党委特别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和作物育种专业双硕士、高级农艺师徐志灵老师作《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产业现状简析与发展对策》专题报告。旨在为种业相关各方提供深度洞察与专业指导,助力推动建宁县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种业产业链党委成员单位、种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制种经纪人等共计50余人参会。
11月15日,我县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仓库新储杂交水稻种子20万公斤完成入库。
【媒体聚焦】
建宁:建成全国县级规模最大制种基地(三明日报20241101)三明建宁:省级救灾备荒种子正在入库(东南网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