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种业人的新年“芯”愿
日前,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制种户廖兴明拿到制种款后,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去年,我家种了40亩早制和晚制双季杂交水稻,亩产值约6000元。”当被问及新年愿望时,他表示,现在销售渠道稳定,种多少都不愁卖,心里很踏实。新的一年,他计划增加20亩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建宁县位于闽赣边界、武夷山麓中段,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就开始从事制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经过4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建宁县的制种基地已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2024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6万亩。
当地有300多名制种经纪人,他们是联系农户与企业的纽带,不仅为农户提供种植“亲本”,还提供技术服务,最大化种子产量。
“90后”胡宏是其中之一。他父亲是建宁第一代制种人,他从小在稻田边长大,深知稻种对农户的意义。2008年毕业后,他回家乡成为了一名制种经纪人。为掌握最新制种技术,胡宏曾自费去海南学习两年。回来后,他协助父亲成立了种子专业合作社。他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没有大型机械不行。”
如今,胡宏的团队有20多名制种经纪人,管理制种稻田近2万亩,每年为6000多名农民提供制种技术指导,带来亩均3000元以上收入。
新年伊始,胡宏希望继续加强对接上游种子企业的生产要求,为更多农户提供优质技术支持,带动更多农户过上好日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建宁种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沪明对口合作的支持。2004年,世界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在上海诞生。2008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胡长春等制种经纪人达成合作,经历找区域、海拔、季节、时段等步骤后,成功实现制种。从最早推广种植旱优73,到旱优3015、沪优549,再到现在的旱优8200等节水抗旱稻。
制种经纪人胡长春说:“5月播种,8月收割,制种的每个环节,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教授团队都会给予专业指导,帮助我们攻克节水抗旱稻制种难关。”
为深化沪明对口合作,助力节水抗旱稻发展,2023年6月,罗利军来到建宁,为“罗利军节水抗旱稻工作室”揭牌。种子的研发在上海,生产在三明,种植的种子发往全国各地,最后种植出的水稻再返回上海,形成循环。
目前,全国每十粒种子就有一粒来自建宁,每五粒种子就有一粒是节水抗旱稻。节水抗旱稻不仅在全国推广,还在“一带一路”国家,如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开展试种示范。
近年来,建宁建立了稳定的“企业+经纪人(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全县3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制种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稻(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6%。
无数种业人的新年“芯”愿正悄然生根发芽,耕耘出更加绚丽的丰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