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农资金骗补专项整治 > 工作进展
鲤城区常泰街道仙塘社区的高新园区征韩彩地块,曾是社区集体资产的一块“心头病”。多年前,因社区干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在未严格履行民主程序、未评估长期租赁风险的情况下,将该地块出租给商户吴某,双方签订的租赁协议竟约定了长达50年的租期,远超《民法典》规定的土地租赁最长20年上限,属于典型的“三资”管理不规范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这份“超长租约”逐渐成为社区发展的“绊脚石”:租期远超法律红线,不仅可能导致集体土地长期被低偿占用,还因协议效力存疑,让后续地块流转、开发利用陷入僵局。居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地块租出去几十年,租金涨不动,万一遇到征收,社区利益怎么保障?”类似的担忧在居民议事会上反复被提及,却因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双方分歧较大,始终悬而未决,成为社区“三资”管理的一块“硬骨头”。
一、“点题整治”精准发力,专班攻坚破解“顽疾”
2024年,鲤城区将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问题纳入“点题整治”重点清单,常泰街道迅速响应,把仙塘社区的历史租约问题列为攻坚对象,成立由街道纪工委、农经站、司法所骨干组成的专项工作专班。
专班第一步便是“摸清家底”。深入社区档案室翻阅原始协议,走访参与当年租赁的老党员、老干部,核实地块权属、租金标准等关键信息;同时邀请法律顾问“把脉问诊”,明确50年租约中超出20年的部分属无效约定,为后续整改奠定法律基础。面对吴某“已投入资金改造地块,缩短租期会亏本”的顾虑,专班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组织双方开展5轮面对面协商:一方面向吴某耐心解读法律条文,阐明超期租约的风险;另一方面倾听其实际诉求,探讨合理的补偿与过渡方案。
协商陷入僵局时,专班果断启动法律程序,委托律师依法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明确协议效力。最终,在法律框架与人性化沟通的双重推动下,双方达成共识:签订补充协议,确认原租约中20年有效部分继续履行,超期的30年约定无效;同时调整租金递增机制,既保障了吴某的合法经营权益,又为社区挽回了潜在的资产流失风险。
二、阳光监管筑牢防线,让集体资产在“透明”中增值
解决历史积案只是“点题整治”的第一步,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问题重演?仙塘社区以此次整改为契机,将“三资”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
社区依托福建省乡村振兴(扶贫惠民)在线监管平台、泉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泉州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对集体土地租赁、资产处置等事项实行全流程公开:从租赁信息发布、投标竞价到合同签订、租金缴纳,每一个环节都实时上传平台,居民通过手机就能随时查询。“以前总担心干部暗箱操作,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地块租给谁了、租金多少,心里踏实多了!”居民吴阿姨笑着说。
此外,社区还完善了“三资”管理民主决策机制,规定5000元以上的资产处置、租赁事项必须经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邀请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如今,仙塘社区的集体资产不仅守住了“安全线”,更实现了“增值线”——通过规范管理,仅征韩彩地块每年就为社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真正让“沉睡”的资产变成了惠及群众的“活资金”。
三、群众点赞见成效,从“揪心事”到“放心事”的转变
“这次整治真是说到了我们心坎里!”曾多次反映问题的居民吴先生感慨道,“50年的租约悬了这么久,没想到专班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既依法依规,又照顾到实际情况,社区资产保住了,我们的分红也有了保障,必须点赞!”
仙塘社区的案例,正是鲤城区“点题整治”破解“三资”难题的缩影。通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历史积案的“堵点”变成基层治理的“亮点”,不仅筑牢了集体资产的“防火墙”,更以公开透明的管理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让“三资”管理真正成为凝聚民心、推动社区发展的“助推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