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诏安县深入开展“三无”“四清”村(社区)创建工作

来源:诏安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 2022-11-17 17:57
相关文章:

  近年来,诏安县深入贯彻省、市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系列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市纪委监委点题整治“每周一题”会商会精神,以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整治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无财务管理不规范、无资产资源被侵占、无经济合同不合法,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样样清、债权债务账账清、经济合同件件清、工程项目项项清等“三无”“四清”村(社区)创建活动,打造培育出山后村等一批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三资”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同频共振聚合力。充分发挥县委统揽全局、牵头抓总作用,引领县直职能部门、乡镇、村(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协同作战,凝聚多方力量推动“三资”问题化解。一是县委统筹抓总。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指导、政策法规、社会维稳、纪律监督、宣传报道等5个工作组,抽调县直部门骨干力量22名,定期统筹协调全县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整治工作,帮助乡镇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瓶颈问题118个。二是镇村持续发力。逐级建立工作专班,建立乡镇领导干部联村、村党员干部包片的工作机制,由乡镇包村领导干部到挂钩联系村蹲点办公,实行“挂图作战”,明确清理整治任务、时间和责任人,逐项对账销号,全程抓好清理任务落实,有序推进“三资”清理整治。如,梅洲乡梅山村充分发挥村民调解委员会作用,组建“三资”调解工作队,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调解委员会成员共同入户开展协商,清理鱼塘280亩,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84万元。三是党员示范引领。开展党员干部违规参与村集体“三资”自查行动,通过党员带头签订承诺书、清退承包资源等方式,带动群众主动退回侵占资产资源。如,四都镇山后村多名党员带头归还承包到期的养殖池和滩涂地,带动周边群众主动归还到期的7口虾池和225亩滩涂地并重新发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40多万元。

  二、紧盯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出实招。在排查摸底、分析研判、清理处置等方面下足功夫,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清理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扎实摸底排查。一方面,加强业务指导,针对法律法规、资金监管等方面开展培训,先后组织培训班80场次,培训干部1235人次。另一方面,强化部署推动,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对摸底排查工作作出具体部署,通过入户调查、实地测量、查阅合同项目等方式进行“全面体检”,逐村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排查合同1067份,涉及合同金额6015.3904万元;发现问题41件,全部完成整改。二是综合分析研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部门,针对各村在清理过程中出现的急难问题、个案情况和“三资”清理中问题频发,群众反映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研判,逐一分析原因,因村制宜制定工作措施。三是聚力清理处置。指导乡镇运用采取边查边改、集中整改的方式,分类分批开展专项整治,针对一些清理中的疑难个案和历史遗留问题,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公检法司等部门协作,运用政策法规,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结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处置措施,逐一清理处置,有效破解法律纠纷、宗族势力干预、采取非法手段阻挠清理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已收回拖欠租金68.3579万元;增加租金收入812.1364万元,收回资金33.3699万元,收回土地等面积322.585亩。

  三、完善制度机制,常态长效抓创建。以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管理为目标,不断健全机构队伍、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着力优化“三资”管理体系,推动“三无”“四清”村(社区)创建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健全机构队伍。在原有乡镇“三个中心”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细化工作事项,组织编制“三个中心”运行流程图和相关配套制度细则,加强预决算、票据公开、摇号招标、处置审批、监督制约等制度建设,同时,进一步配齐配强专业“三资”管理队伍,截至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均配备“三资”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二是完善制度机制。健全完善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和经济合同档案管理等长效机制,从资金和财务管理、资产资源管理等方面健全完善规定31条。同时,将各村村财收入情况列入省级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范畴,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及时公开村务财务有关情况,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着力构建规范有序、经营高效、监督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强监督管理。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组建督查组,通过定期走访、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定期对“三资”清理不彻底、走过场的,进行全县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截至目前,已开展督查指导32次,督办81个问题完成整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