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农资金骗补专项整治 > 具体成效
三明市针对山区资产资源禀赋差、市场吸引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持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监管机制和转化机制,加快构建形成“市级交易中心+县级交易分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室”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做实、做大、做优、做强,有效提升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把生态“颜值”变成富民“产值”。截至目前,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项目6164宗,交易金额45.47亿元,溢价增收约5.58亿元,其中,为村集体溢价增收1.72亿元。相关做法在全国、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介绍。
一、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资源变财源。着力突破农村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障碍,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的通知》,探索市、县共赢机制,构建形成以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带动沙县、三元2区就近就地交易,辐射永安、尤溪等9个县(市)合作成立子(分)公司的“1+2+9”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持续升级农权、林权、种业服务、生态产品等交易子系统,建立超过6000个各类涉农主体意向投资人名录库,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涉农知识产权、农村小微工程等18个交易品种进场交易,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均溢价率达到14%。比如,泰宁县大布乡双垅水电站经营权承包项目以每年20万元起租,租期20年,经过平台33轮竞价,最终成交价每年36万元,为村集体溢价增收320万元,溢价率80%。
二、创新农村产权监管机制,粗放变规范。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交易的若干措施(试行)》《交易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40多项交易规则制度,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规范交易资金、信息保密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行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网上公开,印发《三明市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指导意见》,公开发包、租赁经济合同1.15万份,金额21.36亿元。探索“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双平台项目公开模式,通过信息公开、在线直播等措施加强监管,防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暗箱操作”。
三、创新农村产权转化机制,青山变银山。聚焦山区最为丰富的林木资源,探寻“两山”价值实现机制。成立福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有限公司,与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形成“双平台”协同运转机制,交易中心专注于交易环节标准化服务,两山公司致力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前置服务,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运营。创新开发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林业碳票等生态产品,拓展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小农户靠林靠山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累计制设林票2.0和碳票103宗、金额1.25亿元,成交林权和生态产品4734宗、金额26.54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